解释与相遇时刻

解释与相遇时刻

2021-06-11    09'25''

主播: 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169 0

介绍: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十四讲--解释与相遇时刻。 先说解释。这是传统的干预措施。解释的目的,是把潜意识意识化。潜意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陌生的“外语”,需要被翻译成我们熟悉的语言,才能够被理解,这个“翻译”过程,就是解释。 潜意识的“语言”可以是躯体化形式的障碍,或者说用躯体言说。一位40岁左右的女性,最近几年无明显原因觉得非常疲劳,上班什么都不想做,回到家就像“死蛇”(来访者语言)躺在沙发上,让老公孩子端茶送水,吃饭都无力坐在餐桌边。去医院做检查无任何器质性问题,医生建议做心理咨询。咨询师问她:假如在你不觉得疲劳的情况下,你还是要你的家人给你端茶送水喂饭,那会怎样?来访者说:他们不会愿意,我也会觉得过意不去。咨询师说:这样看来,你的疲劳感可以一箭双雕,既让他们心甘情愿,又让自己心安理得?来访者犹豫一会儿后有点不好意思地回应说:事实好像就是这样的。 咨询师做的解释,把来访者渴望被当成婴儿来照顾的愿望,提升到了意识层面。紧接着,咨询师还给出了起源学解释。他问: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是你小时候缺少妈妈照顾导致的?来访者听后流泪了,回应说:也许是,妈妈总是在忙这忙那,我经常看不到她。 精神症状是另外一种语言。一位25岁的男性,患严重恐惧症,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想象这个地方有没有死过人,一直想到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地方不可能没死过人这个点时,就要立即逃离这个地方。最后到了无处可逃,只能逃到精神科病房。他还是觉得恐惧,反复向医护人员询问,病房里是否死过人,回答是没有。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这个城市曾经多次被战火蹂躏,医院这块土地上肯定死过很多人,马上就崩溃了,医生用药物才让他平静下来。 在一对一的咨询中,咨询师问他:你觉得死人能够对你做什么呢?来访者回答:我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知道死人对我做不了什么,但就是害怕。咨询师问:有没有可能是你想对死人做什么,比如增加死人的数量?来访者瞪大眼睛问:你是说我想杀人?咨询师回应说:也许是,你可以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说下去。来访者开始自由联想,说到小时候很仇恨父亲,想趁他不注意用菜刀砍他的脖子,还仇恨几个老师和同学,想在他们的饭菜中投毒毒死他们。咨询师接着问:被你亲手杀死的死人,你害怕吗?来访者迅速回答说:不怕,我都能决定他们的生死,那还怕他们什么?这句话说出口之后,来访者脸上露出了恐惧的神情,这时恐惧的,不再是死人,而是自己杀死人的愿望。经过大约30次的咨询,来访者的恐惧大幅度减少,并慢慢恢复了工作的能力。 解释的对象是移情。这也叫做起源学解释,即解释现在之所以是这个样子的过去的原因。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现在正在发生什么;第二,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第三,现在与过去的联系。所以移情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这也是在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所犯的一个“时间上的错误”,让他们看到自己仍然活在已经过去的场景之中。 解释的对象还可以是各种防御机制。这是在呈现心理的运作过程。对防御的解释在其他章节里我们说得很多了,这里就不再多说。 我个人是解释技术的信仰者,相信来访者来找我们,就是寻求对他们的问题的深层的理解和解释,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自己是这样的。这一“明白”,可以制造内心动力的、结构的改变,继而导致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以及自我功能的增强。但是,从临床经验上看,解释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而且,有一些改变,跟解释也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精神分析师开始思考,除了解释之外,还有什么机制导致了临床治愈。 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延续了这样的思考,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下面我们说说他们认为,在解释之外还有什么在起作用。 先介绍波士顿小组使用的几个术语。首先是“内隐关系知晓”,即如何跟他人一起做事的程序性知识。内隐指的是隐藏的、非意识的、未被语言化的心理内容,它形成于前语言期,是母亲—婴儿互动的产物,可能以模型的形式终身存在于一个人的心理结构中。内隐和潜意识虽然都在意识之外,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内隐一直是在意识之外的,不必也无法意识化或语言化;潜意识的内容则是从意识中排斥出去的,通过精神分析技术,也还可以重新回到意识之中。换个说法,内隐不是防御的产物,而潜意识是防御的产物。 第二个术语是“真实关系”。传统精神分析只注重来访者与分析师的移情—反移情关系,而忽略了任何两个人关系中都拥有的、超越移情—反移情的、与此时此地此时此地境况协调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真实关系,它没有移情关系中的“时间错误”。真实关系具体被定义为来访者和分析师的内隐关系知晓的交集所组成的主体间场域。 主体间场域相当于两个主体共同制造的第三主体。双方都必须为这个第三主体的建构贡献自己的特质。而且,双方中的任意一方,都可以跟第三方主体构成所谓二元意识,意思是:我在是我的同时,也可以是你。这个状态的一个更加精准的描述是: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在这个描述中,“我知道”是一个意识,“你知道我知道”是另外一个意识。拉康对主体间性的描述也十分简洁清晰:我在我不在之处思,故我在我不思之处。其实也是在说双元意识。 一个与心理治疗无关的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主体间性。以前作为新手司机,我对要小车司机在高速上远离大卡车的忠告不以为然,因为我认为大卡车只不过是大一点而已,它也有方向盘和刹车,还有经验丰富的司机,所以并不比小车危险。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段话:大卡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遇到危险需要刹车,它的司机比任何人都想要刹住车,但却不一定能刹得住,因为惯性太大了。这段话立即把我带到了主体间场域,使我离开了我,进入了大卡车司机的主体,体会到了他的处境和难处,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即远离大卡车的危险场。我的这个远离行为,也会让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卡车司机知道我知道他的不易,他也会根据跟我的车距、路况等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他知道我知道他会小心翼翼避免撞到我。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体间场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巧,就像高速公路上都是老司机的时候呈现的情形那样:车流滚滚但井井有条,没有车祸。 两个主体在主体间场域的交流和调整,这个交互事件就是相遇时刻。它改变了双方对关系的旧的预期,促进了表达主体主动性的新形式,相互分享了共同体验,并且最终会改变来访者的内隐关系知晓。主体间场域像是一个人际关系训练场,身处其中的人愿意做出主动行为,去试探、去玩耍、去展示影响,学习如何与其他心灵相处和合作,并最终在合作中执行复杂的功能。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