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搜集了三万张流落的老照片丨专访《佚名照》作者晋永权

他搜集了三万张流落的老照片丨专访《佚名照》作者晋永权

2021-02-19    73'45''

主播: 活字电波

1048 19

介绍: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的照相史”这是出版家汪家明为《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写序时,落下的第一句话。在这句话后面,汪老师采用了一个破折号“——”读完这本书、采访完本书的作者晋永权、剪辑完这期节目,我心里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替代这个标点的符号。 那些陌生的面孔如此熟悉,这熟悉感来自每个家庭的老相册里都能找到类似的照片,继而因之浮想联翩——《佚名照》中完全不同的芸芸众生,在面对照相机时,却表现出近似的感情,近似的表情,近似的姿态,近似的环境,近似的尺幅——往日的昂扬和梦想都写在脸上、记录在案。但越翻阅越唏嘘不已——成为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持有者皆无姓名的佚名照,几乎是日常生活相片的宿命。 《佚名照》既关乎过往,又预示未来,是一部平民生活的影像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现代精神成长史。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使我们更直观、感性地理解今天的中国人。 【本期嘉宾】 晋永权,《佚名照》作者,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中国摄影》杂志主编,现为《大众摄影》杂志主编。著有《最后的汉族》(合著)、《出三峡记》、《江河移民》、《沙与水》、《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的中国摄影争辩》、《合家欢:20世纪50—80年代的民间相片》、《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等,被蓬皮杜艺术中心、上海美术馆等多个艺术机构收藏。 【时间轴】 [03:50] 误打误撞开启的搜集佚名照之旅 [10:10] 历尽三年搜集一组,扉页照的故事及其内涵 [15:05] 日常生活照片的特征: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互图性、实用性 [22:05] 早期中国人对摄影术的接受过程 [25:20] 老照片的拥有者们因何遗落了它们 [27:20] 张爱玲对摄影的现代性认知。参见《晋永权:张爱玲的照相笔记——大义过眼录(下)》https://news.artron.net/20111021/n196492_1.html [29:50] 物资匮乏年代,中国人第一次拿起相机拍什么?及其拍照路径 [36:30] 《佚名照》是否会涉及肖像权、著作权等问题 [40:10] 疑问句是对难以追索的事实的肯定 [44:30] 图片自身逻辑及其材料支撑 [48:10] 作者直接经验的介入vs被佚名照反作用的伤害 [57:40] 观察数字时代佚名照的可能性 [01:03:00] 大众狂欢之下,照相手段的民主化与自我表达的个性化并非正相关 [01:07:40] 《佚名照》成书及其之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