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Op.33  大提琴与乐队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Op.33 大提琴与乐队

2018-12-23    19'44''

主播: 96涛声依旧

495 9

介绍: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Op.33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sur un theme rococo Op.33)》是柴可夫斯基作于1876年。大提琴曲。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次演出。“洛可可”源于法文ro-caille,意思是“贝壳形”。指法国十八世纪中叶表现于庭院布置、室内装饰等方面的一种实用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清单柔和的色彩。在音乐上常指巴洛克和古典乐派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本曲曲名意在表明乐曲按照莫扎特风格写成。曲调流丽安详,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同的诗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艺术个性和俄罗斯民族的音乐风格。 第一变奏:情绪活泼、轻快,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 第二变奏:大提琴与乐队一问一答,好似两人在亲切叙谈。 第三变奏:优美如歌。轻轻淡淡的、苦涩中不乏甜美的,恍如青春的恋歌。 第四变奏:欢歌乐舞,像人们在跳着典雅的舞蹈。 第五变奏:发挥了大提琴高音区的演奏技巧。里面的“华彩”技术难度之高在其它的大提琴独奏曲中也很少见。 第六变奏:木管显出凄清,大提琴的独吟忧郁伤感,哀怨的情调,好似在述说着痛苦。 第七变奏:在乐队的支持激励中,大提琴上下得力、左右逢源,并且带着自矜和舒坦,迅疾冲向辉煌的生命巅峰! 第八变奏:通常被略去不演。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带有套曲形式的变奏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征有机相结合的产物。它充分的发挥了大提琴的各种精湛演奏技巧及丰富的表现魅力,受到各国大提琴家们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