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顿饭看七十年的家国发展史:对谈李东&黄盈&邵泽辉

从七顿饭看七十年的家国发展史:对谈李东&黄盈&邵泽辉

2021-08-13    93'42''

主播: 小游123

262 0

介绍:
豪华嘉宾团丨李东、黄盈、邵泽辉全能女主播丨小树(豆瓣@树儿)百万剪辑师丨大卫最美设计师丨咩咩首席运营官丨Ace(微博@逍遥醉梦仙THEATRE)文案小妙手丨小树最强整理员丨Ace 【本期嘉宾简介】 制作人:李东 制作人,曾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经营管理奖”、中国话剧金狮奖“杰出制作人奖”、上海静安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制作人奖 制作作品有:《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明朝那些事儿》《四世同堂》《风华绝代》《青蛇》《北京法源寺》《一句顶一万句》《德龄与慈禧》《上甘岭》《辅德里》《战马》(中文版)等。 编剧、导演:黄盈 国家一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他一直努力提炼北京生活的当代性,开创了具有“黄氏”味道的“新京味儿戏剧”。作为京味儿话剧的代表人物,他先后推出《枣树》《马前马前!》《梦行者》《断金》《打开一九九〇》《福寿全》七部京味儿戏。《开饭!》是黄盈导演的第八部新京味儿作品,也是他导演生涯的第五十部作品。 主演:邵泽辉 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北京青年戏剧工作者协会会长,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 从IT界高级白领转型为极具创造力的青年导演之后,一系列的舞台剧作品迅速让邵泽辉被业内的专家前辈和普通观众认可。无论是大师经典、原创新作、贺岁喜剧、跨界实验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 【本期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 虽然现在因为可以随时订外卖,吃饭变得更容易,虽然现在物质丰盛到几乎全民都在节食减肥,虽然很多地方铺张浪费在饭馆、食堂屡见不鲜,但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老百姓能填饱肚子也就二三十年的事儿。 我们今天能够轻易吃饱饭,衣食无忧,是建立在前辈艰苦朴素甚至抗饥挨饿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我们的国家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的。 我们每天和谁吃饭,在哪吃饭,吃什么,能不能吃饱,愿意为吃饭花多少时间,既折射着人的生活状态乃至价值取向,也折射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状态。而了解我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一辈关于吃饭的历史,其实也是我们重新了解父辈和祖辈的过程,了解我们自己从哪里来。 由李东制作、黄盈导演、邵泽辉主演的《开饭!》正是这样一部借吃饭探讨家与国发展的舞台剧,在这部戏首轮最后一场演出之前,我们在首都剧场和三位主创聊了聊关于吃饭的事儿,也聊了聊关于创作的事儿。 本期节目聊到的话题有: 从《卤煮》《点心》到《黄粱一梦》,黄盈导演为何对吃饭情有独钟?为什么说台上的7顿饭可以看到我国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要让幕后的工人一起谢幕,并且站在演员之前?为什么黄盈导演的很多戏中主角都姓何?李东老师为什么说这是一部可以带着父母一起看的戏? 什么样的20年之约,让邵泽辉导演以演员的身份挑起了大梁?鲜少登台的邵泽辉老师,以演员的身份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压力有多大?如何与这些压力相处? 为什么黄盈导演喜欢与非职业演员合作?为什么李东老师说非职业不等于非专业?这部戏里的多位演员平时都得上班,如何克服这种时间上的紧张? 黄盈导演与首都剧场有着怎样的缘分?面对第50部作品,黄盈导演有没有创作瓶颈? 【时间轴】 01:12《开饭!》主题曲piano版 01:20开演前剧组聚气 02:46小树导语 05:13从《卤煮》《点心》到《黄粱一梦》,黄盈导演为何对“吃饭”情有独钟? 08:46做《开饭!》这个戏的初衷:有没有可能从一家人吃饭的故事开始,从50年代粮票政策执行以来,每隔10年的时段,通过7顿饭来讲述家庭的演变,以及侧面反映国家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 10:33曾大量采访亲人、父母的朋友、老邻居等,也想通过这个戏,替上一代上两代的人发声 12:22黄盈导演选自己师哥邵泽辉来演男一号何庆生 14:41这个戏献给我们的前辈,也献给工人阶级 15:39六次换场本身的力量超过任何一幕戏 15:57为什么要让幕后的工人一起谢幕,并且站在演员之前? 16:26七顿饭发生的七个年份,是怎么选的? 28:22黄盈导演:我小时候听到爷奶奶爸爸妈妈念叨他们小时候的苦日子的时候,会反感,但是到到了某些具体的时刻,比如说在做这戏之前,我就开始对他们的青春开始感兴趣了。那么我相信看完这部戏,你可能对自己的长辈经历过什么会燃起兴趣,你可能会愿意去耐心聆听,或者说充满好奇心地去关心你曾经拒绝过的故事。 29:33为什么今天要给前辈们做这么一个习题,替他们发言,把这个戏像给工人阶级? 30:41为什么开饭后面要加感叹号? 32:12为什么黄盈导演的很多戏中主角都姓何?(导演:这么多采访,没想到你注意到了诶。) 36:26李东:我和小邵、黄盈认识都20多年了,他们在大学的时候我就认识,这一下他们也到了四十多岁的年龄了。我做这个戏特别感慨,对我来讲,有一种情谊在里面。也要表达一下对黄盈的感谢。 40:53李东:这个戏是这几年里面让我特别感动和开心的一个。 41:27李东:这个戏适合一家人来看,他们会产生很多家庭话题。我们今天在家待着看手机,不就是没有家庭话题吗?大家看到戏中经历过的东西,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东西,会找到很多共鸣,也会去补家族史上所空缺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个戏非常了不起。 42:45我觉得黄盈的作品特别好的一点,就是它所有的人物,跟老舍先生的东西、北京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就是有有幸和不幸的人,或者说有缺陷和有缺憾的人,但是他们都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情感一直贯彻在里面,这是我们生活里缺失的。 43:23邵泽辉:我跟黄盈比较像,我们虽然不会特别在意吃什么,但是一定不浪费。 43:58邵泽辉:新中国的确是从建国之后,每十年一个变化,这个代际是非常清晰或者说明显的。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并不只是年龄上的差别,确实是时代在发展。每个十年过去,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运转方式、大家的思维方式,都在改变。很多时候你交流不上并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所以这个作品能够把中国的这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很清晰地描摹出来,我觉得是特别有价值的。 44:52小树:你们之间是有一个“二十年之约”,是吧? 45:08黄盈导演:邵泽辉老师比我大一届,是我师哥。零二、零三年的样子,那会儿研究生宿舍已经调成双人间,有一次我室友不在,他就睡我室友的床,关了灯之后我俩夜聊,就互相吹嘘对方是好导演、好演员。然后我师哥就说,你这么好的演员,你为什么只导戏不演戏呢?我说你要是导我就来演。然后呢,我说,哎,师哥,那以后我导戏你也来给我演。当时就有这么一个约定,一直在我心里装着,但是呢,也一直没有什么时间去实现。直到排这个戏的时候,找这个戏的男一,就忽然想起这二十年的约定。 46:30为什么会想起这个二十年的约定,为什么要选师哥邵泽辉来演何庆生这个角色? 49:28邵泽辉:补充二十年之约的一个细节,当年我看了黄盈的毕业大戏(丁茹茹老师排的)觉得特别好,黄盈真是好演员,不能光演,浪费了。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我是好演员,因为我从来没上过台。这个起点好高,直接来人艺演出了。 50:19邵泽辉:这是我第一次和黄盈合作,在排戏的过程中,他对表演的要求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就在想我做导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