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FM 甜蜜的烦恼——别把不满的给孩子

心理FM 甜蜜的烦恼——别把不满的给孩子

2015-04-17    18'50''

主播: 簿凉的风

1410 45

介绍:
文/胡慎之 有阳光就会有阴影 一个孩子的降临,对年轻的父母意味着什么?很多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似乎有些了解,却很少会去透彻思考。都说养儿育女是人的自然天性,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连动物都会的本能,能有什么难的? 可是确实有一些夫妻,因为孩子的到来,整个家都像扯不开的毛线球,一团乱麻,甚至一拍两散。于是便有人发问了:有了孩子还能守护爱情吗?诚然,这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是个难题。 小李和小王是一对年轻的85后,他们相恋三年后修成正果。结婚一年有了一个儿子。孩子并非计划内的,是意外怀孕,不过也就顺其自然了。可是,二人却因为宝宝的到来先后出现了几次情感危机。第一次是小李怀孕时,小王萌生出办公室暧昧之苗,所幸小李及时发现,所以第一次的情感危机便化解了。当然与此同时,两人的关系开始洇出不信任之裂痕。第二次是孩子出生前,小李感觉到小王非常焦虑,对自己的照顾也不合心意,便有一些情绪。小王认为这是产前焦虑,所以小李会太敏感,依然并未在意。于是在持续的缺乏反思和之前迸发矛盾的累积以及新的事件卷入之共同作用下,他们“不负众望”地迎来了第三次情感危机:孩子出生后,为了照顾孩子,二人把两家老人都请了过来。原来二人激起的还未退潮的小浪花这次壮大成了激流漩涡,迸发了很多矛盾,甚至小李也出现了产后抑郁的症状。在如此鸡犬不宁中,小王的原话是:我快被老婆折磨死了。 其实这样一对年轻夫妻遇到的危机很有普遍性。年轻夫妻如何在有孩子后使爱情保鲜、婚姻锦上添花?这需要了解孩子对于婚姻的意义,以及在亲密关系中,新的关系对两元关系的影响。 从两人世界到三口之家 世界上最最复杂的就是关系,而人的一切社会活动恰恰都是围绕关系展开的。 妈妈和孩子的亲密,从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这时是一种共生的亲密。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替代共生关系,这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掌控的关系。许多年轻妈妈在亲密关系中,因其自身幼年的创伤体验,对亲密关系会有不安、担心,甚至会有恐惧。那么,与腹中孩子共生的亲密,似乎可以修复这样的不安甚至恐惧,这时,对丈夫的忽略也许就发生了。 这样的忽略从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发生。心理上,妻子开始把所有关注都投放在肚里的孩子。而丈夫的心理需要和感受,会被妻子认为也与自己一致,并且同时要求丈夫的所有关注也放在肚里的孩子身上。但事实上丈夫并没有十月怀胎与孩子共生的切身感受,妻子的这种想象使得他们亲密关系中原本的相持相知和相互欣赏有可能转变成为单向的,丈夫就会感觉到被忽略。 同时在生理上,怀孕时女性对于性的需求会因身体变化以及怀孕期间是否可以有性生活的认知而改变,有些女性甚至从怀孕到生产全程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性生活,并且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要求丈夫无条件服从。对她们的丈夫而言,正常需求需要压抑,而压抑的一定是需要释放的。这就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感危机埋下了伏笔,也是为何妻子怀孕期间丈夫容易出轨的重要原因。 孩子出生,父母会把对伴侣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 许多年轻父母会有这样的抱怨:丈夫说,老婆有了儿子,把我赶走了,我就是个边缘化的人;妻子说,丈夫只对女儿好,对我很冷淡。这里面似乎充满了不被接受的“嫉妒”和无奈。 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父母用满满的爱来浇灌这花朵。可现实往往并不这么美好,孩子有时会被父母用来补偿情感缺失。当一对夫妻把所有关注都投放在孩子身上时,说明他们的夫妻关系已经出现问题了。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核心关系,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第2关系。若秩序改变,则意味着夫妻关系已缺少彼此滋养和投入。也可能是原本夫妻关系就存在问题,当前局面的发生只是用另一种关系(大人和孩子的过度亲密)替代和补偿而已。 结婚后,激情慢慢减退,若彼此相偎相依的“亲情”关系还没有随时间建立起来,婚姻关系就会进入平淡期。这个时期也是考验夫妻价值观和对未来规划的重要时刻。为了更好的生活,夫妻双方可能开始要面临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其各自的发展也可能会呈现出一些不均衡的状态。孩子的出生,需要至少有一方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特别是女性,要为家庭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丈夫可能也会有家庭的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这个时候恰恰是需要彼此更多支持的和关心的时候。假如得不到,得不到的一方(或双方)就会生出不满。不过,这样的不满并不一定会有机会表达出来,因为都会合理化为(wéi)为了孩子。 但这些情绪(或情感)并不会因为被合理化而真的消失不见,它只是暂时安静地待在那里,然后经过不断累积发酵,完成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夫妻之间的争吵会围绕孩子抚养方式,或者在孩子身上投入多少的问题。其实,他们争吵不断的内在核心是因为彼此心理不满足、有压力以及深深的无力感。 孩子是宝贝,但不能否认对父母来说也是压力。在现代这个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都不是很充分的社会中,养孩子尤其会给父母带来压力。夫妻双方这时需要的是更加相互体谅和相扶相持,就好比是伙伴和拍档,而不是相互期待对方来成为自己的照顾者。 任何抱怨背后都是期望没有获得满足。在亲密关系中,有许多期望恰恰是不合理的。这时候更需要往自己身上看:是否对对方有一些不合理期望存在,特别是自己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 孩子会激发父母的幼年创伤 上文所述故事中的小李,其产后抑郁就可以很典型地印证孩子会激发父母的幼年创伤。 小李的妈妈是个职业女性,因为工作繁忙,在照顾女儿方面就没有特别关注到女儿的需要。小李的幼年就是在经常变换照顾者且一直没被满足的环境中成长的。小李有了女儿以后,为了不让女儿重复自己被忽略的经历,对女儿的照顾超出了正常妈妈的范畴。她对女儿可以说无微不至,甚至经常会让自己很疲惫、无力。女儿的任何反应,都会让小李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做个好妈妈。她对女儿的保护甚至到了不让身边任何人触碰的程度,这当然会让身边的人觉不可理喻。小王作为丈夫和父亲,也深感无法理解小李的行为,难免会有争吵。其实小李就是在补偿自己幼年缺失的爱和关注,只是她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了爱和关注,并投射到女儿身上。 这也是年轻的独生子女父母共有的集体无意识记忆,它会影响到现在的夫妻关系以及养育孩子的方式。如果年轻父母不能理解到这些,绝对会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要知道,没有一个伴侣能够成为为你幼年创伤买单的人(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做到)。而孩子的出世及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事件、情绪情感,都会激发父母各自可能存在的幼年创伤。这是影响有孩子的夫妻之间关系的原因之一。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在演讲中,我经常会说到一句话:做学习型的父母,孩子成长更健康。而父母首先需要学习(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处理夫妻之间的冲突并良好沟通。 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演示录像中,如果飞机出现意外情况需要用氧气面罩时,大人要先给自己戴好,再给孩子戴。这也同理于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是的,夫妻之间的关系和睦,是孩子成长的优良沃土。而中国式教育中一些糟粕,会让人认同为我更应该做一个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道德规范,但这个恰恰是会引起强烈的内心冲突的,因这只是一个“好心”,禁不起现实检验的,一定会办成“坏事”。 如果这些属于自身的问题没有被意识到,在带有激情的爱情初期可能没有问题,毕竟彼此都带着最好自己的面具出现在对方视野里,并且还会努力做成一个好的自己。但随着时间推移,“最好”的自己会力不从心,毕竟不是完整、真实的自身状态。这些力不从心,若双方都不愿意承认和接受,就会无意识成为对对方的攻击。做学习型的父母,一方面可以在共同学习中稳定彼此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能在提升中获得自我成就。如果再能彼此分享,那么在这个学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就真的成了知己,成为更加亲密的伙伴。 总体来说,婚姻没有保鲜秘诀可言。世界文学史上的杰出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在婚姻关系中,却是幸福美满的婚姻各有各的幸福,而不幸的婚姻恰恰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你准备好做父母了吗? 以下几点是有孩子的夫妻要引起重视的: 1. 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的核心 2. 孩子不能是修复关系的工具 3. 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成长 4. 婚姻中的彼此投入是和谐婚姻的首要原则 5. 婚姻中的亲密关系是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变化的,接受变化 6. 先爱自己,再爱伴侣。和你的伴侣一起去爱孩子 7. 沟通不顺畅,也许因为你只是在发泄情绪或是指责对方 8. 当你开始有改变对方的意愿时,爱已经变质,不合理的期待一定会让自己充满怨恨 9. 所有情绪一定要找到出口的,你无法承受伴侣的情绪,那孩子就是受害者 10. 别把你伴侣关在家的门外 选自心理FM主播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