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趣,应以当下自然景致相宜  文:离苏

饮茶之趣,应以当下自然景致相宜 文:离苏

2016-12-12    10'33''

主播: 风中呢喃

206 8

介绍:
茶人雅志|饮茶之趣,应以当下自然景致相宜 文:离苏 诵读:景辰/浮狸/爱吃蘑菇滴猫🐱 【景】 那些喜欢山林野趣的古人,一路寻踪心灵自由的山野高人,饮茶则大壶大碗,溪边林下,开怀畅饮,倒是与现在的茶人相似。 然古人喝茶的那番雅趣,新泉活火、松风竹炉、隔篱相呼的那份情怀,今人却难以追寻。饮茶之趣,应以当下自然景致相宜。 「其一 禅寺中」 中国茶叶种类多且出现不少精品,和古代寺院种茶、制茶上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福建武夷山所产“武夷岩茶”,最早名为乌龙茶,此茶以寺院采制的为上品。 僧人清俭,禅宗重机锋,茶禅向来有不解之缘。禅茶之风到唐朝发展最为兴盛,《茶经》中的“煎茶法”就源于此。僧人之间的交往酬答,往往就是对面而坐,清茶参玄论道。曾在《饮茶歌诮出崔石使君》一诗中读过几句,甚觉有理,道出茶之益。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禅寺也多建于山间清静之地,种茶采茶方便,并且也是饮茶的好去处。清修地薄欲寡利,又是香火紫气缭绕的山头,在禅寺中饮茶令人修养身心、平心定神。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 「其二 山野间」 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意思是假如在山间松林,茶具可以放置在石头上,这样摆放茶具用的架就可以不用。茶艺自从形成以来,就崇尚饮用环境的野幽清寂,主张回归自然。 唐天宝御林学士钱起有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月影斜。”钱起则与好友品饮紫笋清茶,以洗净被世俗污染的尘心,断决俗念,使心灵空明无物。当然饮茶时的意境也越发令他沉静安稳,树影、蝉鸣、月光、清茗。 韬光禅师好茶,曾被同样好茶的白居易邀请入城同饮,但禅师以“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其意是行间婉转的讽刺城中人不懂得山林之美,白居易便亲身前往山林一起同饮。 那些喜欢山林野趣的古人,一路寻踪心灵自由的山野高人,饮茶则大壶大碗,溪边林下,开怀畅饮,倒是与现在的茶人相似。古人亦知道山野间的空寂适于饮茶,现在太多茶人也仿古多入山林松间饮茶,也是对美与雅的传承吧。 「其三 泉石上」 若在溪边饮茶,也是极妙的,溪水潺潺,把器具放在泉石上,旁边林中虫鸣鸟叫,别有一番趣味。唐代僧人灵一曾作诗“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若是这溪中还能泛舟便是更好的,小舟之上泡上一壶茶,顺流而去,任它漂流或是停泊,直至尽兴。 只是可惜了如今太多数的自然水源被污染了,不然就地取材,以溪泉之水烹茶更是方便又有趣。山水自然成画,再来一个品茶的幽人,更是美不胜收。茶,无酒之烈,无糖之甘,无药之苦。安然平和,香气馥郁,清幽淡雅,似流水一般安静又富有深意。 “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山野林间,溪边小灶,自汲香泉,煮茶赏景。古人甚爱泛舟和效游,也不过想寻得一块清幽之地,弹琴品茶也不过想聆听自己的声音。山间溪泉,林中幽人,细数得失,修身养心。 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寻一处自己的清幽之处,归于自然,以茶悟道,以静参禅。以自然之力,万物之灵,清茗之雅,泉石之幽,寻找到真正的自己,视万物为空,视自己为一浮尘。心怀慈悲包容万物,处天地浩瀚而不混沌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