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芬 朗读《家庭教育误区:盯着黄叶子,要着大果子》

陈淑芬 朗读《家庭教育误区:盯着黄叶子,要着大果子》

2022-10-24    12'09''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1016 7

介绍:
博文发表日期:2022年10月22日 博文作者:郑委 博文类别:爱与幸福知识类 朗读:新疆库尔勒 陈淑芬 家庭教育误区: 盯着黄叶子,要着大果子 ——树成材的过程就是人成才的过程 文:郑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成材的过程就是人成才的过程。 树如何成材? 首先,树本身重要还是成材重要?当然是树重要,因为树好了,自然就成材了。 其次,树重要还是果重要?当然是树重要了,因为树没有问题了,每年都会结果。 第三,树苗好吗?树要成材,树苗要好,树苗不好,多少努力都不能让树成材。 第四,环境有问题吗?树种在沙漠里,生长在没有阳光的环境里,还能成材吗?想要树成材,要有适合树的环境。 第五,土壤有问题吗?树种在没有营养、没有水分的土壤里,能成材吗?想要树成材,土壤要没问题。 第六,会不会有突发事件?有无病虫害或者人为破坏?想要树成材,要处理好突发问题。 第七,做好前六条,树成材就靠两个字“等待”。 人如何成才? 首先,孩子优秀重要还是孩子成功重要?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当然是孩子优秀重要,因为孩子做人优秀了,成功也会伴随而来,孩子也就成才了。(父母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其次,孩子重要还是孩子努力的结果重要?当然是孩子重要了,当父母爱孩子本身,孩子就感受到爱了,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孩子活在爱中,自然每个阶段都有好结果。(父母爱的能力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第三,人要成才,种子要好,请问家长,你的“种子”有问题吗?我坚信,没问题!(父母是否真正的相信孩子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第四,环境有问题吗?孩子的父母夫妻关系好吗?家庭伦理正确吗?孩子的父母懂得爱孩子的真谛吗?真爱是孩子的环境!(家庭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第五,土壤有问题吗?孩子的父母关注孩子责任和德行的培养吗?想要人成才,家长要抓住教育的原则和根本!(父母引导孩子尊道守德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第六,有没有突发事件?父母作为监护人要处理好孩子遇到的各类突发事件,如果父母没有这样的能力,可以不处理问题,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或者引导孩子去求助高人,父母绝不能胡乱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的智慧直接影响孩子的未来) 第七,做好前六条,人成才就靠两个字“等待”。 做个简单的总结: 父母总是盯着孩子努力的“结果”,而不关注孩子是否“优秀”,这是家长教育孩子观念的“本末倒置”,远离正确的价值观,会带给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对孩子影响深远。 父母不爱孩子本身,而总是爱着心目中孩子的样子,这说明家长不是不爱而是不会爱,不会爱孩子的父母,孩子往往就缺爱,缺少爱的孩子内心不阳光,是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父母总是充满担心焦虑,怀疑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负能量。 在担心和怀疑中成长的孩子,要么急功近利,要么没有自信。“担心就是诅咒”,“怕什么来什么”,与其担心不如祝福! 爱的前提是信任,没有信任,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力量呢? 父母总是把孩子放到第一位,而忽略了夫妻关系的恩爱和甜蜜,忽略了家庭关系的和谐和欢声笑语的家庭氛围。 请记住: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家庭伦理正常是孩子道德的基石,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没有爱的地方是沙漠,沙漠里面长不出苍天大树,长出来的往往是仙人掌,不成材还总是惹人讨厌,甚至让人痛苦。 父母总是重智轻德,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培养,忽略孩子做人、责任和道德的培养。 我把重智轻德的孩子,比喻成“不带紧箍咒的孙悟空”——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无天,这可能是妖魔鬼怪啊。 中国的父母,不完全关注我上面所陈述的教育理念,而是一味地盯着孩子的不良行为,坚定地认为“盯着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改正,孩子就进步了”的错误理念。 就好比是,正常的树突然有几片叶子发黄了,“父母不关注树周围的环境和树本身有没有问题,每天只是盯着树上几片发黄的叶子,让叶子变绿”,这可行吗?这非但不可行,可能黄叶子越来越多,树问题越来越大啊! 家长盯着黄叶子, 努力刷着绿油漆, 无知无畏了不起, 害了孩子终害己! 教育孩子,只要家长观念正确,有爱的能力,信任孩子,经营好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抓住孩子的德行与责任这个底线,处理好突发事件,剩下的事情就是“等待”。 缓慢优雅真教育,一切急功近利的教育注定会失败。心里“急”的家长很难教育出真正优秀的孩子。 无知的家长,盯着叶子(不良行为),想着果子(高要求高期望),应付问题(只解决问题而不去系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这样一天一天地陪伴和教育着孩子,他们可能从没有想过,自己的素质和家庭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么大。 改变孩子很容易,只是没有效果,改变自己很痛苦,但对孩子的改变却很有效果。中国的父母往往会选择前者,因为前者容易后者难啊!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我的这篇文章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道出了家庭教育的“本末”和“终始”,不知道家长们是否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