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科研不是竞争而是合作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科研不是竞争而是合作

2022-11-23    05'29''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120 1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自然科学史上,获得诺奖的人才都是万里挑一,而能够两次获奖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单就巴丁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的这一事实本身,我们便不难看出巴丁在科研的道路上是何等的勇于进取,和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 作为合作型科学家的典范,巴丁的两次获奖项目都是与其他科学家合作的结晶。第一次获奖时,巴丁在固体量子理论上基础扎实,善于用理论结构解释和协调实验数据及其现象;而肖克莱长于用几何图像说明物理现象,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再结合布拉顿这位实验物理学家,成功地开辟了晶体管的新领域。第二次获奖时,巴丁作为师长十分提携和关照自己的后辈,事实上,库珀和施里弗两人是被巴丁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资格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巴丁本意是想让后辈们在学术界获得同行的认可,没想到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让他们师徒三人一起登上了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除了和学界同行们的合作,巴丁也跟业界联络紧密。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巴丁一直很关注实际应用,他担任过不少工业、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咨询顾问,与工业界和政府部门保持长期的接触和联系。比如施乐复印机公司,巴丁从1949年起就在那里研究感光材料的优化,甚至在1961年他还进入了这家公司的董事会。巴丁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担任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顾问。此外,巴丁还在新组建的科技企业和公司、特别是他学生创办的小公司里担任顾问,支持他们的创业并提供技术指导。 国际上,巴丁也积极参与跨国学术和业界的交流合作活动。1953年,巴丁认识了索尼公司的第一任实验室主任鸠山一郎和后来的继承者***,之后就与日本索尼公司保持长期的联络和合作。1968年伊利诺伊大学庆祝巴丁60周岁生日之际,鸠山一郎还专程从日本飞去美国参加庆典。1989年,***专程到访伊利诺伊大学,代表公司捐款设立了“索尼-巴丁讲座教授”冠名席位,以表彰巴丁对电子工业的贡献。 巴丁还先后两次来访中国。1975年,巴丁随美国固体物理学家十二人的代表团第一次到访北京。代表团中除了巴丁,还有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他的前博士生施里弗和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的1973年物理学奖得主伊瓦尔•贾埃弗。第二次访问,是1980年巴丁应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的邀请前来讲学。巴丁在中国先后作了十二场有关超导物理发展与近况的学术报告和公众演讲,广受欢迎。讲学期间,巴丁回答一个中国朋友的提问时半开玩笑地说:“你要想得到诺贝尔奖的话,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努力;第二,机遇;第三,合作精神。” 巴丁善于与人合作的背后,是他低调谦逊的品格。当人们祝贺巴丁荣获两次诺贝尔奖时,他总是笑着解释:“两次诺奖都是三个人分享的,所以我实际上只获得了三分之二个奖。”他的学生们由此创造了“巴丁数”这个概念,即一个人的成就除以他自我吹嘘的程度,作为一个人的谦虚指标。从巴丁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合作才能产生更多成果。在全球合作越来越便利和必要的前提下,只有超越国家、领域、学科的合作,我们才能攻克真实世界的挑战。在此也希望收听留学声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国外学有所成,不光加强自己学术科研的硬实力也能提升自己协作沟通的软实力,相信你们的未来一定前程似锦!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欢迎你持续关注百利留学声,下一期节目我们将继续走进诺奖得主的精彩人生,收获更多思考和启发。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