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首位诺奖得主:被引用上万次的学术大佬

亚洲首位诺奖得主:被引用上万次的学术大佬

2023-03-01    04'25''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116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1930年。印度科学家拉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甚至没有在英国接受过教育的科学家,拉曼的获奖可谓是为祖国挣足了面子。53年后,拉曼的侄子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拉曼一家也算是印度家喻户晓的书香门第了。那么让拉曼获奖的“拉曼散射”究竟是什么原理呢?他的理论又对后世的科学家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拉曼的故事。 1928年,拉曼团队经过数年的实验观察,在分光镜里观测到了两根以上的尖锐亮线;这两根线的波长比入射光的频率更低。结合量子理论,拉曼得出了一个结论:光线照射到物质表面时,物质中的分子吸收了部分能量,发生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振动,然后散射出较低频率的光。拉曼在印度科学协会的成立大会上,以《一种新的辐射》为题向公众做了一场详细的实验发现及理论解释报告,从此“拉曼散射”享誉全球。 怎么能更容易地理解“拉曼散射”呢?简单来说,就是假如有一束频率为u的光线入射到某种介质,除了部分光线被吸收之外,其他的光线将被介质的分子散射。而这种散射线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散射后频率保持不变,仍为u,因而光线的颜色也保持不变,这即是瑞利散射;还有一种情况是是散射线的频率变化为v,颜色也有了一定的改变,这就是拉曼散射。作为量子理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拉曼的新发现很快就被各国科学家们所接受。 “拉曼散射”让当时的英国政府对印度的科研水平刮目相看,英国皇家学会甚至将之称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实验物理学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拉曼散射”也在全球物理学界引起了一场拉曼风暴。仅在此后的十年中,与“拉曼散射”相关的论文总数超过了2000篇,所研究的各种化合物达到了2500种以上。 可以说,“拉曼散射”从理论上促进了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的研究。在此之前,分子振动能谱和转动能谱的测量是采用红外区的吸收来进行的。但这种测量是异常困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顶级实验室才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当时大多数的光谱学家亟需新方法来打开这一领域的大门。而“拉曼散射”能将红外区的分子能谱移到可见光区进行观测。自此之后,普通级别的实验室也有能力开展分子光谱的研究了。 不仅如此,拉曼的理论还广泛适用于矿物质、聚合物、细胞、蛋白质等领域的研究。据统计,1977至1982这短短五年间,光是《化学文摘》上标有拉曼一词的论文就高达10384篇。拉曼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可见一斑,放在现在,用学术界的流行词说,拉曼可是妥妥的SCI一区大佬,光是他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就令人难以望其项背了。 而在简陋的条件下做出如此伟大发现的拉曼,在当年得知自己获得诺奖之时,却并没有欣喜若狂,而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这个奖项是我独享,还是要与他人分享?”当然,拉曼是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唯一获奖人。那么我们的邻国印度还培养出过哪些厉害的科学家呢?明天的节目我将继续为你分享。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