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名家:《老人与海》为什么成为经典?

诺奖名家:《老人与海》为什么成为经典?

2023-05-15    05'41''

主播: 百利天下留学

157 0

介绍:
你好,这里是百利留学声,我是为你带来100位诺奖得主传奇故事的Yoyo老师。今天为你介绍的是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他的获奖之作《老人与海》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写的这句话,打动了无数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老人与海》背后的故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当地的老渔民。他根据这位老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通过简练的文字和简单的情节,记录了主人公,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捕鱼的全过程。老人曾是一名水手,游历过非洲。他接连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而他并没有气馁,在第八十五天出海时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与大鱼两天两夜搏斗之后终于把它杀死。在归途中,老人的船遭到了一拨又一拨鲨鱼的袭击,老人拼尽全力杀死了它们,但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鱼也被鲨鱼撕咬得所剩无几了,最终老人只带回大鱼的一副骨架。即便如此,人们依然惊叹于这巨大的鱼骨,想象着大鱼的全貌。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硬汉形象。 单就刚刚的故事情节来说,《老人与海》好像算不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那究竟是什么使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在书中说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作者省略的地方,就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了。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在写作时,“更少即是更多”,删除比添加素材更重要。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首先,海明威以简约、清新的文体净化了文风。英国学者赫•欧•贝茨评价说:“海明威是一位拿着板斧的人。他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砍掉了整个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除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千锤百炼的文字,眼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其次,他采用了多种简约、含蓄却内涵丰富的表达形式。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包含丰富的潜台词,他的感情,不论是失望、恐惧还是悲愤、轻蔑,从来不作过分的描写,它们总是凝结在艺术形象里,包含在简洁的景色描写、人物动作中。他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含而不露的写法为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意到笔不到的艺术神韵。 最后,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还体现在他的作品结构上。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要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的一切过程。”但结果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多字,集中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又与他的电报式文体风格一起,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风格”。 好了,这就是《老人与海》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明天的节目我会继续为你介绍海明威是如何形成这样的写作风格的。感谢你的聆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