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2020-11-27    15'01''

主播: 知足常乐😽😆🎥

70 0

介绍:
作为在时间中流浪的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思念了千百次却回不去的故乡。而《一个人的村庄》,缓慢地描摹了这种乡愁,使我们的心找到了安放的地方。这部散文集是自然文学大师刘亮程用了十年的时间,把他生活过多年的村子里的每一阵风、每一片云,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个动物,都饱含深情地述诸于笔端。在简单质朴的白描中,既有天然恣意、闲事成趣的心境,也有发人深省的自然哲理。饱厚的时间浓度使文字深沉有力,让人在感受到阳光般温暖的同时,也汲取了无尽的能量和希望,体悟出了人生的大智慧。刘亮程凭借手中的笔,勾勒了一幅自然生存的画卷。也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荣获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赞誉。人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让我们走进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从那些禽畜草木身上去参透人生的真谛。01在时间的流浪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在刘亮程的眼中,人的孤独如同大自然的万物一样,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也是一种生存状态。他说,人无论在人群中还是在荒野上,最后都得独自面对只属于自己的“寂寞和恐慌”。其实,作家所说的孤独就是无处栖居,而又无力改变的人生困境。人的孤独犹如鸟的孤独。刘亮程扛着锨站在埂子上,一只灰鸟落在他的锨把上,对他说起鸟语。鸟儿急切地一句接着一句,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又像是在说明一个道理。但是没人能理解鸟究竟在说什么。无奈的灰鸟叫了半个小时,声音沙哑地飞走了。它希望找一个能听懂它话的生命,但是最终却没有找到。作为听过孤独鸟语的人,刘亮程从此默默无声。在多年以后,他也发出了这种孤独的声音。刘亮程投身到僻远荒凉的黄沙梁,他在一村人一生木然的演出中,不辍笔耕,渴望有朝一日爆出惊人的声音。有人曾问过兹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存的孤独?其实,鸟的孤独是种族决定的,而人的孤独却是自己造成的。环境不可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在时间的流浪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我们不必怨天尤人,而应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去努力。只要记住自己心的方向,就不会迷失,也不会畏惧,更不会感到孤独。02妥协可以安放自己、随性能够释放自我刘亮程说,人和动物是彼此生活的旁观者和介入者,我们会从动物身上找到一点自己。而在那个“人畜共处”的村庄里,狗的妥协和驴的随性,对作家的启发最大。狗为主人看家护院,要先替主人挡住来人,并与他周旋,留给主人斟酌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它既要装腔作势地疯咬,又要担着阻挡“贵人”的罪名。于是被打骂司空见惯,而狗却还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赌气不怨恨。狗这一生,不能太厉害,不能太懦弱,不能不解人意,也不能太善解人意。这样熬到老,才能安享天命。狗的卑微和妥协成就了自己的一生,而驴却不同。它们有“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倔强,有敢于直面世界的嘶吼,更有毫无顾忌、畅快淋漓的求爱。驴悟透了几千年的人事沧桑,把低微卑贱的一生活得自在、风流并且亢奋。作家既赞叹狗的妥协哲学,又羡慕驴的勇气和洒脱。在狗和驴的故事里,兹心得到的体会是,无论是动物也好,人也罢,在这个瞬息万变、强者如林的社会中,要做到在睿智生存的前提下,保持一种无谓的反抗精神,这样才能既可以安放自己,又能释放自我,过得安然而又随性。03心怀慈悲,大爱永恒刘亮程生活的世界如海涛法师说的那样,因为心中充满慈悲、平等以及宽恕,而感应来一个无诤的世界。在他的眼中,一草一木都含羞,一牲一畜皆有情。他悲天悯人,怜惜万事万物,称得上是性情中人。时值夏季,干了一下午农活的刘亮程,躺在地头休息。草地上的小虫子们则把他的身体当成了自己的田野,吮吸、筑巢、酣睡,恣意畅快,为所欲为。作家醒来看到他身上爬满的各种颜色的虫子,在他身上留下又红又痒的小疙瘩,感叹虫儿们简洁的生命,微小的快乐,对他们既敬羡又怜爱。他觉得大地能如同母亲般拥抱每一个人,而自己的身体有幸成为了虫儿们温暖的怀抱,为那些朝生暮死的小生命们提供点血肉吃食,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幸运呢?于是作家欣喜地把自己的身体给虫儿们做巢穴,与它们酣然共眠。刘亮程认为,大自然所有的生物都如人一样,有悲喜,有期许,有困惑,有无奈。他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因为慈悲,而奔走呼喊,成为了照亮村庄的一束光。兹心听过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活成了一束光。慈悲的人,活成了一片天。生活中虽有艰辛困苦,但是,生命的芳华里更多的是爱,而爱正生于慈悲之中。如果一个人心存慈悲,境界便不一样了。04顿悟死亡,珍惜现世温暖“死亡是我最后的情人,在我刚出生时,她便向我张开了臂膀。最后她拥抱住的,将是我一生的快乐、幸福,还有惊恐、无助。”正如这句话所说,刘亮程对于死亡体会至深,看得透彻,想得明白。饥荒之年,草枯粮绝。人和动物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然而谁又会在意别人的生死呢?野地里,老鼠们在窝里守着最后几粒泡得发涨的麦粒,还没来及吃,就被牛的一泡尿淹死了。而那昂着头遥望春天的牛,却不知道土堆里面有一户老鼠。那头羸弱的牛因贪吃青草又喝多了水,胀死了。多年以后,人们不会因为看到散落在荒野上的牛骨而想起曾经喜怒奔跑的牛。即便是因无力生存而吊死在树杈上的人,除了留下一个小土包和人们的几声叹息外,也不会有别的。在那样的年月,谁都无力安放自己,更无法兼顾别人。即使是平安之年,作家独居的姑姑最期待的是有亲人探望的春天,而她却死于寒冷的冬季。其实那些已近人生冬季的人,需要的仅仅是陪伴的温暖。于是,刘亮程总是尽自己所能给予年迈的母亲,更多的爱和陪伴。而兹心认为,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迈向人生的终结,不必全然的畏惧,而应在清醒的认知后去接纳、柔化、心怀悲悯,这能使人更珍惜现世的点点温暖。05人生慢慢来,会比较快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着空谷喊话,总是得等一会儿,才会听到漫长的回音。其实人生也一样,没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人要学会隐忍和耐心,慢慢来,才能抵达远方。这个人生道理是刘亮程从奔跑的马身上得到的启示。刘亮程曾羡慕过身边那些跑得快的马和骑在马背上的人,认为他们一定先于自己到达了一些地方。但是,当他徒步追上并超过许多马之后,才知道,曾经从他身边飞驰而过的那些马,最终也没有比他走得更远。在他还继续前行的时候,马早已变成一架架骨头堆在路边。而骑手也已经深埋于黄土或是远埋在草莽和人群中。因为太着急,太用力,他们强健的身躯承受不了,倒下了。而刘亮程从未骑马奔跑过,他保持着自己的速度。开始时,他好像是远远地落在后面,被遗弃。但是,当某段时间后,他仍旧慢慢地走,却发现自己已经走在了他们的前面。人生拼的是一场耐力赛,不必急着抵达终点。其实每个阶段的抵达,身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兹心想说的是,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慢慢走才能看到风景;而生活就如一方古老的磨,慢慢碾,才能闻到香气。世界很残酷,你想要的得不到,你意想不到的,偏偏发生。所以不要活得太刻意、太用力,慢慢来,会比较快。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看似残酷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一草一木,一牲一畜,只是人心很复杂。我们要学会用简单的心境对待复杂的人生。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愚人的狭隘;书剑恩仇,聚散离合,是迷者的执着。我们应该学会安详孤独,随缘就是,慈悲喜舍,看淡生死,做到不随波逐流,不疲于奔命。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最美丽的手势。简单本在人心。简单的心境能使人拥有至纯的灵魂,这原本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深刻。这种简单中的深刻亦能让人明心见性,安然度过一生。原著: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