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间草木》

汪曾祺《人间草木》

2020-11-28    14'42''

主播: 知足常乐😽😆🎥

88 0

介绍:
汪曾祺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但他的作品依然很受欢迎。汪老曾经写过一首诗:“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汪曾祺是个作家,同时也是个生活家,他爱画画,爱做饭,爱生活,也爱抽个小烟,喝点小酒儿;他性格平和,处事低调。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却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他一生笔耕不辍,描写人间美好,用文字给他人送去温暖。汪曾祺曾这样评价自己:“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人间草木》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就让我们从劳动、生活、花鸟虫鱼、美食、生活点滴五个方面,来看这个有趣的老头儿留给我们的人间温情。01辛苦劳动亦有无限趣味汪曾祺热爱劳动,哪怕是在非常辛苦的劳动中,他也总能找到无限乐趣。《葡萄月令》写的是他当年在葡萄园劳动时的感受,当时他还戴着“**”的帽子,被发配到张家口的一家农科所改造。但文章中却没有丝毫凄凄惨惨的情绪,他笔下的葡萄园里,一切都那么美。他把葡萄吸水的场景描述成“跟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把葡萄藤生长的场景写成,“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即便是给葡萄藤掐须这样繁琐的工作,在他的笔下,也变得温暖而有趣,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他甚至会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就连非常细小不易被人觉察的葡萄花,都逃不过他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当时许多反映“**”劳动生涯的作品,都是又苦又悲又惨,但是汪曾祺的文字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读完之后让人心里有一股淡淡的暖意。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汪曾祺用自己一颗炽热的心,为不幸的生活增加了一丝温暖和色彩。他曾说,三生有幸,否则生活就更平淡了,没什么意思。在兹心看来,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从来都在,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柔软的心去体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拥有怎样的生活。02日常生活处处可以找乐汪曾祺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无论在何种人生境遇下,他总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找到乐趣。有人把汪曾祺定义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他的文章冲淡平和,有种闲适之气。可是这个“士大夫”,却实在没过上几天士大夫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1976年那段时间,为了散心,他常常独自一人去玉渊潭遛早儿,东走走西看看,和其他人瞎聊。后来,他把在玉渊潭的所见所闻写了不少散文。一次他在玉渊潭散步时,看见一对老夫妻在山包下的草丛里弯着腰找枸杞的场景。他与这一对老夫妻攀谈,得知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汪老称他们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即便在那种倒霉的境况,他写出的东西还是很放松,还带点儿幽默,真是难得。人老了,得学会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在兹心看来,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生活中找乐趣。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才能把日子过的更有滋味。03花鸟虫鱼皆有意趣汪曾祺是个有趣的人,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皆有意趣。汪曾祺写花草,也爱花草。平时总是喜欢去附近的公园散步、看花。春天看牡丹,秋天看菊花,到了寒冬时节,还会去看各种温室花卉,五颜六色,香气袭人。关于各种花**总是看得十分仔细而且往往都能说出花名和品种来。汪曾祺的许多谈花草树木的文章,引经据典,说道颇多。在汪曾祺的笔下,蝈蝈、刀螂、蚂蚱等各种小昆虫都有非常精彩的描述。他说瓢虫是做得最精致的昆虫;磕头虫会不停地磕头;独脚牛力气很大,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就拉着走。他还爱到街边小公园和养鸟的人闲谈,关于北京人提笼架鸟的说道,汪老也懂一些。光在“遛鸟”这一项上,汪老从北京人遛鸟的起源、养鸟的大类说起,一直讲到如何压鸟即训练鸟模仿各种声音,如何选择鸟食、鸟笼……汪老说自己之所以对花鸟鱼虫感兴趣,并写了不少这类文章,是因为他觉得,人们如果能够养成一些正常爱好,具备文明素养,就不至于去搞打砸抢,去毁坏世间的美好事物。兹心也觉得,亲近自然,培养文明的爱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美感。汪老文章中呈现的各种美好的东西,总能让人慢慢学会品味,重拾对世间美好的珍惜。04平凡人生最美是善良汪曾祺所写的文章中,描述最多的是关于生活的点滴,尤其事小人物的生活。在玉渊潭洋槐花盛开的时节,汪老细细写下了放蜂人一家的生活。他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每次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一个帆布篷子,几块木板架起的床,一卷铺盖,一个蜂窝煤炉子,地上排着油盐酱醋瓶,这就是他们的“家”。他五十岁上下,高高瘦瘦的,做事慢条斯理的,她三十出头,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他说北方的大米好吃, 她就跟来了。他们的日子过的安静而平和,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一天, 女人去城里,把养蜂人的四岁多的孙子接来住了几天。她带男孩到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像汪老那样一颗发现美的晶莹剔透的心。对于生活中的美,哪怕只存在于犄角旮旯,当我们去挖掘它表现它的时候,也总是会被温暖到。05唯有美食不可辜负汪曾祺不仅爱写作,还爱美食。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品味美食、制作美食的内容。在西南联大上过学的他十分想念昆明,在他的笔下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他还写道,昆明的雨季菌子极多,味极鲜腴。在雨季逛菜市场,也是一种享受。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纵,味道鲜浓,无可方比。还有中吃不中的巴菌,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汪老说,他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有一个雨天,他和朋友信步来到附近一个小酒馆,要了一碟猪头肉,半斤市酒, 一直坐到午后。“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四十年后,他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06可以说,对于普普通通的理想生活的诠释与热爱,古有陶渊明,今有汪曾祺。汪老曾说自己是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他说自己向来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格格不入。对于高大雄奇之山,往往只会仰止,对于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往往也会以常人视之。在他的作品中,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但在累了倦了的时候,翻看他的作品,除了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 更多的,可以从他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中,体味凡人小事、乡情民俗、花鸟虫鱼的乐趣。于他不经心、不刻意的传神刻画中, 体会到一种对自然之美、生活细节之美的诠释,于是心情立刻柔软起来、快乐起来。原著:汪曾祺-《人间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