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你听——《花了29年!中国单亲妈妈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

读给你听——《花了29年!中国单亲妈妈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

2017-05-17    09'05''

主播: 不诉离殇§🎹

75 3

介绍:
2017.05.17 花了29年!中国单亲妈妈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节选)(新华社记者 钟雅) “这个孩子没有抢救价值了,将来非傻即瘫。我建议你们放弃。” 1988年7月,一起医疗事故造成邹翃(音红)燕的胎儿宫内窒息。躺在产房里早已筋疲力尽的她,接到的是五张病危通知单和医生一句“理性”的建议。 “别要这个孩子了,将来会拖累我们一辈子。”丈夫近乎无情的理智,让邹翃燕失望至极。 为了让腹中胎儿来到人世吸一口新鲜空气,25岁的邹翃燕用尽了每个毛孔的力气。 十月怀胎,数次晕倒在讲台,被学生抬回家;改变爱睡懒觉的习惯,天天早起读诗;买最新鲜的食材,自己做自己吃,吃了吐吐了吃。 “不行!我要把娃生下来!他的小脚丫曾经那么用力地踹我的肚皮,他的小心脏和我的心脏一起律动。我曾经承诺要把他带到人间,同喜同悲。”母亲的本能如潮水般汹涌。 “你不听医生建议,这么固执,你自己养这个孩子!”丈夫的话字字如刀。 “这还是我认识的男人吗?无情、自私、毫无责任感。这种丈夫,不要也罢。”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在骨肉和丈夫之间,邹翃燕最终选择了前者,自此开始一段注定荆棘丛生的人生。 丁丁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一岁手不会捏握,两岁才会站立,三岁才会走路,六岁才能跳…… 丁丁比同龄人慢几拍的童年里,倾注着邹翃燕比其他母亲多几倍的努力。 当年,在武汉幼儿师范学校任教的邹翃燕月工资不过百余元。丁丁的康复治疗全部自费,光按摩就一周3次,每次5元。 三代四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遇上雨天,屋外大雨室内小雨,床头床尾摆满接漏的盆桶,窗台上经常长蘑菇。 为了养家糊口和给丁丁治病,她跑遍全省做礼仪培训,还兼职卖过五年保险。 艰苦的治疗过程不堪回首,医生从未承诺丁丁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只说治疗一定比不治好。 为了给儿子一个尽可能安然的将来,她几乎拼尽全力:白天上班,晚上带儿子看病,风雨无阻;把自己训练成按摩师,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按摩;午间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儿子玩撕纸游戏,开发智力。 “妈妈养育我非常辛苦。我小时候,记得一次去按摩赶上下大雪,妈妈骑自行车带着我,陷进泥坑里。把我扶起来,自行车倒了;把自行车扶起来,我就倒了。等到了医院,母子都成了泥人。医生看到后大吃一惊,说今天这样都觉得你们不会来了,我妈妈说我的病情耽误不得,医生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丁丁回忆道。 “我留下孩子,就会陪他到底。孩子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迈步,第一次叫‘妈妈’,都是上苍给我的礼物,老天待我不薄。”邹翃燕满怀感恩,所有不幸都被她过滤掉了。 在别人眼里,邹翃燕有时候是一个“狠心”的母亲。丁丁运动不协调,用筷子这种小事对他来说难如登天。别人看不下去,劝邹翃燕别让他学了。 “以后一桌人吃饭,就他一个人不用筷子,别人就会好奇。他必须要跟每个人解释自己脑瘫,那会极大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我坚持让他学,”邹翃燕说。 打过、骂过,过了一年多,丁丁终于学会了使筷子。 “我不想他因为身体疾病自惭形秽。就是因为他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我对他的要求才更高,让他更努力。” 邹翃燕想尽办法帮助丁丁克服身体缺陷给学习带来的障碍。 丁丁握不稳笔,她就拿着他的小手,从粗的画笔开始,练习画一些形状,再换细的笔。从一岁起每天坚持带丁丁读书,不到两岁,孩子就认识了100多个汉字。 而丁丁上学后,邹翃燕却从不辅导孩子功课,也从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如果只看学习,那我妈妈看似是在放羊。但是她的关注点在更高层次的东西,”丁丁说,“我妈妈的一句口头禅是,‘别问我,我是文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