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书信:1526年,答季明德

王阳明书信:1526年,答季明德

2020-10-29    05'41''

主播: 玉华卓立

260 3

介绍:
背景 季明德是阳明弟子季本,1485~1563,年小阳明13岁,号彭山,会稽人。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以言事贬谪揭阳主簿,官至长沙知府。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长沙知府解职还乡,寓禹迹寺传播阳明心学。 本文是阳明在嘉靖五年(1526)给弟子季本回复的论学书信,文中明确提出“心之良知是谓圣”之说。 原典 丙戌(1526) 书惠远及,以咳恙未平,忧念备至,感愧良深!食姜太多,非东南所宜,诚然。此亦不过暂时劫剂耳。近有一友为易“贝母丸”服之,颇亦有效,乃终不若来谕“用养生之法拔去病根”者,为得本源之论。然此又不但治病为然,学问之功亦当如是矣。 承示:“立志益坚,谓圣人必可以学而至。兢兢焉,常磨炼于事为朋友之间,而厌烦之心比前差少。”喜幸殊极!又谓:“圣人之学,不能无积累之渐。”意亦切实。中间以尧、舜、文王、孔、老诸说,发明“志学”一章之意,足知近来进修不懈。居有司☆之烦而能精思力究若此,非朋辈所及。 然此在吾明德自以此意奋起其精神,砥切其志意,则可矣;必欲如此节节分疏引证,以为圣人进道一定之阶级,又连掇(duō)数圣人纸上之陈迹,而入之以此一款条例之中,如以尧之试鲧(gǔn)为未能不惑,子夏之“启予”为未能耳顺之类,则是尚有比拟牵滞之累。以此论圣人之亦必由学而至,则虽有所发明,然其阶级悬难,反觉高远深奥,而未见其为人皆可学。乃不如末后一节,谓“至其极而矩之不逾,亦不过自此志之不已所积。而‘不逾’之上,亦必有学可进,圣人岂绝然与人异哉!” 又云:“善者,圣之体也。害此善者,人欲而已。人欲,吾之所本无。去其本无之人欲,则善在我而圣体全。圣无有余,我无不足,此以知圣人之必可学也。然非有求为圣人之志,则亦不能以有成,”只如此论,自是亲切简易。以此开喻来学,足以兴起之矣。 若如前说,未免使柔怯者畏缩而不敢当,高明者希高而外逐,不能无弊也。圣贤垂训,固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者。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一涉拘执比拟,则反为所缚。虽或特见妙诣,开发之益一时不无,而意必之见流注潜伏,盖有反为良知之障蔽而不自知觉者矣。其云“善者圣之体”,意固已好,善即良知,言良知则使人尤为易晓。故区区近有“心之良知是谓圣”之说。 其间又云:“人之为学,求尽乎天而已。”此明德之意,本欲合天人而为一,而未免反离而二之也。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而又亲切简易。故不若言“人之为学,求尽乎心而已。” 知行之答,大段切实明白,词气亦平和,有足启发人者。惟贤一书,识见甚进,间有语疵(cī),则前所谓“意必之见流注潜伏”者之为病。今既照破,久当自融释矣。 以“效”训“学”之说,凡字义之难通者,则以一字之相类而易晓者释之。若今学字之义,本自明白,不必训释。今遂以效训学,以学训效,皆无不可,不必有所拘执。但效字终不若学字之混成耳。率性而行则性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谓之教。谓修道之为教,可也;谓修道之为学,亦可也。自其道之示人无隐者而言,则道谓之教;自其功夫之修习无违者而言,则道谓之学。教也,学也,皆道也,非人之所能为也。知此,则又何训释之有!所须《学记》,因病未能著笔,俟后便为之。 注释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鲧: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大禹的父亲。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