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

冬至节气

2017-12-20    09'32''

主播: 清印♡

661 10

介绍:
冬至 节选自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也是节气中资历最老、最早被确立的节气。 冬至为农历十一月中,“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这时,“冰益壮,地始坼”,天寒地冻。自此数九,进入隆冬时节。 从前,冬天可能是最能打磨人们心性的季节。农耕社会,春播、夏管、秋收、繁忙劳碌,人们往往无暇品味时光。只有冬季,是一段长而闲的时光。苦寒时节,“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在寂寞的自处中,人们才有一份气定神闲的状态。熬冬盼春,玩出一番盎然雅兴,也算是一种消闲方式。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中国最迟从北宋开始,“数九”的习俗便已风靡。记录冬至之后九个九天的每日天气,渐渐有了各地版本的“九九歌”和各种画法的“九九消寒图”。明清两代“画九”“写九”的习俗在士绅阶层颇为时尚,使“数九”反映的暖长寒消之气候更加形象化。据说清代道光年间有了“九九消寒句”,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句话不仅字面也有等春的意味,更为关键的是九个字每字九划,刚好九九八十一划。从今天开始,每天在消寒图上描上一笔,写完这句话,便是春回大地之时。 这81天,统称“数九寒天”。北方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一九到六九,都是两个两个数,七九开始一个一个数,因为回暖节奏快了,气温开始“转正”了,眼前的物候“看点”也多了。 冬至是数九第一天,冬至时,黑夜最长、白昼最短。但古人在看到“阴极之至”的同时,敏锐地感受到“阳气始生”,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天时转日长”。所以冬至时的一句吉祥话便是“迎福践长”,含有迎接长久福气的寓意。在漫漫冬日里,因为阴阳流转,于是有了一份慰藉和期许。“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但阳气之萌并不如草木之萌那样直观,是偷偷地悄然萌动,所以被描述为“潜萌”。因为“阳气”开始逐渐生长,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铺垫,“故曰冬至为德”,这个节气是在积“德”。 古时冬至养生的原则是“不可动泄”。人最好别折腾,“安身静体”。各种“工程”也都停了,冬至时“土事无作”,别动土,别弄“凿地穿井”之类的事,不要“发天地之藏”。万物都在闭藏、休眠,大家相互之间最好能够做到“静而无扰”。所以冬至时,“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 似乎冬至时节,好好在屋里待着,便是一种美德了,既是呵护自己,也是爱护“别人”。 古时候,冬至是一个“大”节气,以隆重程度而言,是“冬至大如年”。各个朝代、各个地区,说法各有不同。有的略逊于过年,所以冬至也称“亚岁”。 在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气象谚语中,冬至谚语几乎是最多的。比如此时节的天气与年景相关的谚语有:冬至晴,五谷丰。冬至风吹人不怪,明年庄稼长得快。冬至天冷雨不断,来年收成无一半。 此外,古人也常常把冬至出现在农历的月初、月中、月末作为推断冷暖的一种依据。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月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没有火炉后悔。看来,人们是把冬至时节的天气作为一种具有先兆意义的“风向标”,来推测未来的天气走势了。 每逢一个节气,最热烈的话题往往是“这个节气吃什么”,冬至更不例外。小雪卧羊、大雪卧猪之后,冬至的吃,注定是丰盛的。“冬至不吃冻耳朵”,那就好好吃吧! “北方食饺,南方食粑”;“冬至如年,糯米做圆”;“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萝卜夏至姜” 。 寒冷的日子里,亲朋围坐在一起,暖暖和和、热热闹闹地吃,一个节气,便是一个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