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那难以割舍的亲情

清明,那难以割舍的亲情

2018-04-02    08'41''

主播: 紫竹沐歌

204 1

介绍:
清明,那难以割舍的亲情 从大年三十儿的接祖宗开始,家乡传统中的祭祖其实就已经在进行中了。小时候每年三十儿的傍晚,爷爷就会拿上三炷香到附近的十字路口去接祖先,说是要把袁家的老祖宗们接回家过年。后来是奶奶去接,再后来是爸爸,老爸腿脚不方便后,换成了母亲。年三十儿接回祖先后,爷爷奶奶的照片便会被请出来放在桌上,像前,早晚会供上一碗饭菜,直到过完正月十五看完花灯闹完红火,正月十六的早上,母亲会做上一碗挂面汤,汤里有蛋花有青菜有香油,再点上三炷香,念念叨叨把老祖宗们送走。一年一次阴阳团圆的日子就圆满结束了。这是我晋城的奶奶传下来的善待祖先的惯例。 母亲是长治县的,他们家乡的规矩是不仅接祖宗回家过年,而且还要在正月二十五这一天,把老祖宗亲自送到墓地。 这一天可热闹了,以前母亲年轻利索腿脚灵活,自己坐上班车拿上孝心就走了。现在母亲老了,得使唤儿女一起去。儿子开车送着,女儿提篮跟着,按母亲的话来说叫起兵发马。 偶尔遇到那天不是节假日,我们就得请假,有在家看护老爸的,有开车陪着母亲去的。今年, 母亲说,大弟休假开车去送,把老爸一并带上,我们就不用请假了。因为村里的路通了,一直能开到家门口。我用怀疑的眼神看着腿脚不灵活的父亲,能行吗?老爸含糊不清地说:“能行!”为了完成68岁老妈的尽孝之行,我们只能答应了。因为母亲年轻远嫁,从长治来到晋城,姥姥不少为她操心,为我们操劳。姥姥过世后,母亲坚持每年回长治上坟烧纸,说只要能走动,就要回去尽孝心。母亲老了,就只有这一个念想了,如何能不满足她。 回长治那天,大弟弟开着车,拉着老爸老妈走了,家里的子女们牵肠挂肚。幸好现在微信方便,大弟弟用微信视频报告着去长治的一举一动,安全到达,顺利扫墓。亲人依旧,老房子依旧,那剥落的土墙,斑驳的树影,囤积的玉米,护院的老狗,都在告诉我们人生的沧桑,世间的变换。 因为不让焚烧纸钱,大弟弟挖了好多坑,把幂币一张张地埋起来,还说今天正好是植树节,不知明年是否能长出钱来。姥姥姥爷各位祖先也一定收取了这些银两吧。 现在的日子变好了,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回乡祭祖的人们变着花样向故去的亲人们寄托着哀思,现代人用什么,就会寄去什么,电视冰箱,小车洋房,凉亭楼阁,金囤粮库。而且商家会推出一周年,三周年,九周年,十九周年,二十九周年成套的阴间用品。什么时候该添置什么都有说法。每当路过佛教用品小店和花圈纸扎店,我都会自言自语一句,以前穷得连吃穿都顾不上的人们,会成千上万地烧纸钱给阴间的亲人吗?现在也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真有那个灵魂汇聚的世界吗?小时候认为有,长大后不再相信,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又非常希望那个世界存在,这样逝去的亲人们,才能知道子女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些牺牲的英烈们才能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看到他们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经立于世界的中央,成为世界仰慕的焦点,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是多么崇高伟大。 母亲祭祖归来,清明节也接踵而至。祭拜过姥姥之后,口齿不清但头脑清晰的老爸开始张罗爷爷奶奶的清明扫墓。姑姑们也会应日而来,一起去上坟,又会听到她们在坟上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唤娘声…… 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