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故园情

难舍故园情

2018-10-21    10'33''

主播: 紫竹沐歌

387 1

介绍:
难舍故园情 袁翠丽 为了晋城的美丽和发展,在城区东河生态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我从小生活过的下东关村要拆迁了。下东关,这里有我童年时的欢乐喜悦哭声笑声,有我一起长大的发小伙伴,抓石子跳房子滚铁环,背着妈妈缝的大花书包第一天上学的情景好像就是昨天的事。还有那早已不用的老井,我曾经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比我还重的两桶水,歪歪扭扭趔趔趄趄,一趟一趟,穿过不平的小路,挑满水缸。冬天,那井台上的冰凌和做大缸酸菜时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记忆中,下东关有四口我经常去挑水的老井。和奶奶住在一个院子时,我经常跟着大人们去大同店、赵院挑水。平日里去赵院挑水时候多,离家只有百米远,人多时会去大同店挑水,有四、五百米远。下东关一条街上的人都在这两口井里挑水吃。80年前后,妈妈申请批了宅基地,在河西边盖了六间新瓦房,吃水就去河边杨家的两口井上挑。两口井分别在我同学杨彩香和杨水萍家院子里,每次去挑水我都会说去彩香家或水萍家,大人们则会说去闺女院、来肉院挑水,这两个人是我俩同学的父亲。因为经常去挑水,大家相处得很和睦,邻居们见了也很亲。我想这四口井应该是以前大户人家挖的水井,后来给大家公用,供应一村人的生活用水。最喜欢井边搅水的辘轳,特别是往下放绳子的时候,把水桶挂好,往井里一放,辘轳把儿反方向一甩,随着绳子脱落“嗦嗦嗦”的响声和辘轳把儿自由快速地转动,直到听见“扑通”一声,水桶碰到水,不用看就知道水桶落到底了,随后就使劲摇着辘轳把儿,吱吱扭扭,一圈一圈地把盛满水的水桶拽上来。我独自去井边挑水时好像是十二、三岁,小学还没毕业,个子却够高了,能挑起一担水,也就是水桶能离开地面了,我就开始跌跌撞撞地去井边挑水,当时父母也不多阻拦,只是随便的叮嘱一句,小心,别掉井里。自己是老大,能分担家务,能挑动一担水也是件很光荣的事情。直到后来家家有了自来水,水桶、担掌(扁担),才走出了人们的视线,肩膀也得到了解放,当然也少了井边挑水的乐趣。 现在老房子要拆了,我们一砖一瓦盖的房子要拆了,心里有诸多的留恋和不舍。第一次盖房子时,我十岁,还帮着大人们脱土坯和泥浆,在下面往房上一袋一袋吊水泥。那会儿没钱,买不起水泥买不起砖。房子的根基部位和外墙才用砖,用土、石灰混合砌的,中间部分是土坯,最上面和外墙勾缝时才用水泥。沙和水泥拌好后,用一块四方布把四角扎起,用钩子钩住从房上扔下来的绳子,人工拽上去。下面有人搅拌装袋,一袋只能盛一锹水泥,然后一个人提过去,挂到绳子上,上面的人再拽上去,倒在灰盆里。就这样一锹一锹地装,一袋一袋地提,一砖一砖地砌,房子就这样盖起来了。想想当时热闹的情景,有亲朋好友街坊四邻来帮忙当小工的,有花钱雇的大工砌砖上瓦挑大梁的,还有编笆条的。那会儿水泥预制板儿还是稀罕物,一般人用不起。房顶最上面是用藤条编的和房顶面积一样大小的笆条,下面用小椽一根一根撑着,再上上大梁二梁顶住。那会儿上大梁是件很盛大隆重的事情,大梁上拴着红布,写着主家名姓和吉祥的祝福语,还要改善伙食,请木匠师傅吃大肉,吃好吃饱,才能有力气上大梁,才能保平安,保证房子结实。还要放鞭炮,求吉利。街坊四邻也会来看热闹,顺便能搭把手的搭把手,一起用力上大梁,我想古人盖房子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众志成城”这个词的意思也就是这样吧。房子第二次翻修时,我已出嫁,弟妹们都已成家,平房翻修成了二层楼房,一楼住人,二楼出租,成了母亲主要的生活来源。 今天,房子要拆了,好像有一种要把过去割离的心痛。 一切拆迁事宜谈妥后,大弟在家庭群里说,应该去和老屋合个影,照一张全家福,把过去的记忆留住,再找寻一下逝去的情怀。于是趁着暑假,孩子们都在家,瞅了个星期天,用轮椅推着老父亲,一家老小在房前屋后,上院下院,小桥路边,照了无数张,几个手机轮番着拍,像是要把过去一股脑儿的装下,生怕落下任何一个角落 。 一家人在门口桥上拍照时,恰逢路过的两位摄影师,他们是来搜集老村搬迁的摄影素材的。他们主动用单反相机,给我们一家老小在老屋门前的桥上,拍下了最完整的一张和老屋的最后合影,这也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后一张故园念想吧。 大弟弟隔三差五就会去老东关街转转,拍两张老屋的照片发在群里,也会经常向父亲说说老屋拆迁的进度。一家人都在盼望着早点搬进回迁房,盼望着早一天看到东河生态景区的美丽模样,更盼望着城区的飞速变化能给老百姓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