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奠基武夷山

2.1奠基武夷山

2021-05-04    04'11''

主播: 凝静🌙

22 1

介绍:
奠基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北部,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来盛产茶叶,且品质优良。由此被誉为万里茶道“第一站”。 武夷山是出好茶的地方。早在唐宋时期,武夷山的“龙团凤饼”作为官茶已名扬天下。明代一直到清中期,由于政府长期实行禁海政策,使得武夷山一带的茶叶无法从海路运往海外及东南亚市场等地销售,政府遂以降低税赋来吸引晋商等茶商前来贩购,无形中也就为晋商降低成本创造利润提供了有利条件。 清初,武夷山市崇安镇下梅村已是武夷茶外销的集散地,以茶叶交易为主的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乾隆年间,武夷山茶在下梅村集运转销,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版面中陈列的武夷山起点就是下梅村。 山西商人来武夷山贩茶,被当地人称为“西客”。据民国时期的衷斡《茶市杂咏》说:“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西客”在每年清明前,就来到崇安,被视为“财神”受到官吏热情招待,礼遇有加。 有资料可查,榆次常家慧眼独具,首来此地,购茶制茶,第九世“万”字辈,从雍正、乾隆时,就与下梅邹家联手经营。 也有说最早远涉武夷山资格的可能是祁县渠家,他们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就是武夷山的茶商。 据记载,“大盛魁”的分号“三玉川”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武夷山,已有茶山5000亩,茶场7座。 据《晋商冀家》记载,介休北辛武村冀家,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冀家十四世冀州升就在下梅村与茶商李氏学习焙茶技艺和销茶贸易。这些都表明下梅村当年的繁荣,如民国《崇安新志》记载:“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运不绝。” 2005年9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的批准,下梅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在下梅古村竖立起“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