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寻源》作者孙述考  诵读远方

《端午节寻源》作者孙述考 诵读远方

2019-06-08    11'42''

主播: 远方🌆🍸

298 2

介绍:
端午节寻源 孙述考 2019.6.6日10时38分一13时37分作 端午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今天我作以历史寻源,并言简意赅向大家作以分析。 一、历法寻源: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非常重视历法。从历法上看,端午节是个传统农历节。自古就有,并非从屈原开始。因为农历五月,从十二地支排序,正好排在第七位“午”,这也是一年中十二地支排序的第一个“午”,端,即开头,所以叫“端午”,即头午的意思。在屈原故乡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二、易经上寻源: 伏羲画天地卦,阳画一横,阴画二横,所以阳为奇数,阴为偶数。端五,农历五月初五,两个奇数,因此也叫“端阳节”。 三、名称寻源: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在民间读“单”。“端午”,是“单午”的谐音。“五”是单数,单数为“阳”,所以“端午”也叫“端阳”。端午节也叫“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以干支记日来看是午月午日,故而也称“重午”,午月午日午时火最旺,阳气达到顶点。“端午节”也是一个登高顺阳的节日,这和九九重阳节,登高采阳,原理一样。 四、龙舟寻源: 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此,赛龙舟,并非自屈原开始。 五:祛病防疫寻源: 端午节,也叫浴兰节。因为,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还有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以表示孩子好养。进入夏天以后,多蚊,容易传染上疟疾 ,人们用悬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挂菖蒲熏走蚊子、喝雄黄酒,祛病防疫,驱邪避毒。 六、纪念历史人物寻源: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 七、龙图腾寻源: 据文献记载,古越人有“文身象龙”的习惯,即对龙图腾的崇拜。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即在水面上作竞渡龙舟的游戏,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并非始于屈原。 八、恶日寻源: 把端午节视为“恶月恶日”。因为,这一天,午月午日午时,三火聚一块,“火”最毒。因此,古代称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叫“毒月恶日”。《宋书·王镇恶传》:“ 镇恶, 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疎宗。 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 ,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 镇恶 。”宋朝的王镇恶和战国时齐国的田文,即孟尝君,都出生在农历五月五日,即“毒月恶日”,家人一开始不高兴。 九、粽子寻源: 食粽子习俗其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并非始于屈原。 十、屈原与端午节结合寻源: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只有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因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不忍心让他的灵魂随江而去,沦落不归。因此,人们闻说屈大夫怀石跳江以后,自发为他举行招魂仪式。即在汨罗江里划着很多龙舟,寻找他,喊他的名子回来,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从此以后,千百年来,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通过以上十个寻源,我们基本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与屈原的关系,希望大家收藏一下。这也是目前,分析比较透彻的一篇文章。因为篇幅原因,我删去了三分之二,仅保留了一个大概。并以此,作为端午节的一篇重要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