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 罗素/幸福之路2 论拜伦式痛苦

071 罗素/幸福之路2 论拜伦式痛苦

2016-06-19    34'58''

主播: 千秋的布丁酱

825 41

介绍: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理由,理智总是不会禁止快乐的。 和其他动物一样,人这种动物适合为生活做些奋斗。当现代人可以借助大量财富轻而易举地满足自己所有的奇思怪想时,仅仅是用不着为生活而努力就可以让快乐的一个基本要素荡然无存了。一个可以轻易得到只是有点想要的东西的人会认为,满足自己的愿望并不能让自己快乐。而如果他有哲学气质,就会认为人生根本就是痛苦的,因为一切都如愿了的人也还是会不快乐的。但他忘记了,缺少一些你想要的东西是幸福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世间万物都会消失的事实本身也不能成为悲观主义的根据。而如果继承现有事物的是更糟的事物,那倒可以作为悲观主义的根据。如果继承现有事物的是更好的事物,我们便有了乐观的理由。愿意展望未来,并且认为“现在”的全部意义是建立在它会产生什么后果这一基础上,这种习惯是一个坏习惯。该怎样就怎样,生活才能历久弥新。 战斗是面对一般社会唯一可能采取的态度。为什么呢?勃朗宁会说,因为社会是残酷的;而我们则会说,因为社会是不会按你自己的评价接纳你。我所相信的爱情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所崇尚的那种爱情。它是大胆的、清醒的,在告诉人们什么是善的同时,它并没有忘记恶,也没有假装神圣和纯洁。爱情不仅是欢乐之源,缺少爱情还会是痛苦之源。爱情之所以会被重视,是因为它能增进像音乐、山巅的日出和明月下的大海这样所有最美妙的享受。 下面让我谈谈克鲁奇先生有关悲剧的观点。他坚持认为易普生的《鬼群》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这一点我完全同意。“再強的表现力,再伟大的语言天赋,也不能将易普生变成莎士比亚。后者作品的创作素材,即他对于人的尊严的看法、对人的热情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人生丰富程度的洞察,是易普生没有也不可能拥有的,易普生的同代人也没有,也是不可能拥有的。上帝、人和自然界莫名其妙地在莎士比亚和易普生之间的几个世纪中全都缩小了,不仅是因为现代艺术的写实信条促使我们去寻找平凡的人,而且还因为这种人生的平凡不知怎的通过同样的过程被强加给了我们。这个过程导致了艺术上写实理论的发展,借助这样的理论我们的观点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 毫无疑问,有关王子们及其忧伤的旧式悲剧是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而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手法去描写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效果一定不一样。但是,其原因并不是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倒退了,而是刚好相反。我们不再认为某些人是世间最伟大的人,只有他们才有权尽情忧伤,其他人只配为了让这些少数人壮丽、辉煌而辛苦操劳。 要想写悲剧,就一定要有悲剧情怀。而要想有悲剧情怀,就必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仅要用心来认识,还要用血和身体来认识。我想对所有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的富有才干的青年人说:“放弃试着写作的念头,尽量不去写作,走向社会,做个海盗、婆罗洲王或苏联的劳动者吧,为自己找到一种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而需耗费你几乎全部精力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