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菲分享《礼记·学记》“良冶之子”一则

洪菲分享《礼记·学记》“良冶之子”一则

2017-06-14    06'56''

主播: 五华语文教师共读

166 5

介绍: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 【原文】 良冶(2)之子,必学为裘(3)。良弓之子,必学为箕(4)。始驾者反之(5),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 (2)冶,熔铸钢铁的工匠。 (3)裘,皮衣。陶铸金铁,使之柔合,以礼治破器,皆令完好,与做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其理相近。故善冶之家,必使子弟先学做袍裘。 (4)箕,柳箕。弓与箕皆是屈曲竹木做成,故弓人的子弟,必先学习矫揉竹柳而制箕。 (5)《孔疏》:始驾马,谓始学驾车的小马。反之,谓将小马系在车后。使它天天跟着学习,到了驾车时,始不至惊奔。 【译文】 高明的熔铸钢铁的工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皮衣。高明的弓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习制作柳箕。训练刚开始学驾车的小马,应把小马系在车后,使它天天跟着学习,到了驾车时始不至惊奔。君子懂得了这三件事中的道理,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感悟】 学习完这一则,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做任何事,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循序渐进”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结合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这一则中自述了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由此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人的道德修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搞突击,都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样,在教学中,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根据学习的目标,结合实际,从简单的知识点开始教,在学生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结合亲身体验在实践操作中去学习。在教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正如我们在“善学者”一则中所学:敲钟者应当先了解钟的特点和性能,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去敲击。老师应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来引导学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浅,说明他的理解不深入,所以回答的时候不宜过深,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吸收;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后,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心态,回答出能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求的答案。最终为学生搭建好学习提高的支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步增长见识,增长才干。 作为云铜中学的一名新教师,反观教学,发现自己为了紧抓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顺应学生身心特点,如在七年级上册写“童趣”作文时,只以为自己已经把相关知识点和技巧都讲透了,结果交上来的作文全都是“父母给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以为种钱能得钱”等千篇一律的事例,经过反思,我结合实际,帮他们重新剖析课文中趣事“趣”在何处,并让他们结合亲身体验去回忆,既而他们打开思维的匣子,一时间,“用洗衣机洗白菜”、“吃牛肉以为会变牛”等真正让人忍俊不禁的事例扑面而来,也真正做到了“我手书我心”。 在漫长的教书生涯中,“如何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打开学生思维,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个问题值得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