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科比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科比

2016-04-15    08'34''

主播: 冉冉声优

286 14

介绍:
这一天终究是到来了,即使我不愿意说。一个人,一座城,20载青春终将落幕,也告别了一个时代.....   某个夏天,在北京念书的一个学生按照论坛活动的要求,去球场上模仿一位球员的动作拍了许多照片,然后挑出一张和球员的照片拼在一起,并配上发自内心的长篇文字,发在论坛上。他幸运地获得了一张见面会的门票,去上海参加这场见面会,在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看着这名球员扣篮、突破。他在第二天又回到北京,心满意足。   那个球员叫科比。那个学生是我,是你,也是他或她,是太多太多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科比出现在现场大屏幕的那一刻,鸟巢内的欢呼声通过电视信号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狂热,在之后的每一次科比中国行中都被不断重演。   在那些年的科比中国行中,有在他入住的酒店门口等待几小时,只为看上一眼的球迷;有花费数千元买得一张NBA中国赛门票,眼神只盯着在板凳席上科比的球迷;有在正佳广场炎热的天气里,挤在成千上万人里成为他合影背景的球迷——他们的身后,是更多未能出现在上海、北京、广州的“科蜜”。   在他们当中,有人喜欢1997年一记胯下扣篮后加冕的那个扣篮冠军,有人喜欢扬言要挑战乔丹的那个桀骜不驯的蘑菇头,有人喜欢三连冠时期那个不甘心屈人之下的小飞侠……但更多人喜欢的,可能会是在平民活塞称王、豪华“F4”分崩离析之后的那个偏执狂。   彼时的科比,鹰县事件余波未息,逼走奥尼尔又让他成为千夫所指。高中毕业就加入NBA的他,人生中第一次如此透彻地体验到何为逆境。   之后的故事至今为人所传诵——三节62分、单场81分……科比用一波新世纪后最匪夷所思的得分表演回击了外界的质疑。随着管理层交易来加索尔,科比与队友们两度登上NBA的巅峰。   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逆袭剧本: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堕下神坛,随后在全世界的质疑中再度登上巅峰。但剧本不会写到的,是堕天使重登顶峰的惟一途径,只有训练和更疯狂的训练,然后用超凡的实力打服所有人。那段时间的科比,甚至把一部分“科黑”都打成了“科蜜”。   81精神,凌晨四点精神——或者随便叫它什么精神,科比活出了太多人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你越努力,就越优秀。这样的精神让许多人熬过生活的失意与工作的艰难,也让许多人心甘情愿地成为他的“门徒”。   所以对于“科蜜”来说,此前有多甜蜜,新赛季就会有多煎熬。   常规赛开赛一个月之后,球迷们发现,那个身披24号紫金色球衣的身影,依然熟悉,却又如此陌生。他依然努力,那些努力却再也不能变现。曾经支撑他拿下扣篮比赛冠军的双腿,甚至已经不能让他完成一次突破;曾经左右开弓砍下81分的那双手,如今越来越多地在三分线外进行着几近徒劳的尝试;曾经让挡拆的马龙让开的双唇,如今说出来的都是“经历这些阵痛也是一件美丽的事”。   他还说:“我感谢这些艰难时刻,就像我感谢那些好时光。”   科比老了,而且,他服老了。而随着科比已经开始淡然接受老去的事实,见证他辉煌时期的那些人,也已经告别了青春岁月。   新赛季开始后,记者被拉入一个微信群,主题是去斯台普斯中心观赛,那时人人都已经知道,这或许已经是科比的最后一个赛季。而在这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的今天,群里已经有人积极地申请了签证,也做好了行程。只是更多的人,或许只能想着要还的房贷,看着自己也曾有过的青春激扬,默默收起了球衣球鞋,选择了远远的祝福。 科比就像是年少时期那场旷日持久的初恋,超凡的魅力令人心折,执拗的选择同样让人爱恨交加。蓦然回首时,他已远去,我们已长大,但他留下的痕迹依然无可替代。纵然后来者无数,也没有再一个青春可以相陪。 4月14日,也许是这些看着科比长大的孩子们最后的机会,放下手中的考研资料,翘掉昏昏欲睡的课程,义无反顾地在上班时间打开电脑,翻出那件压箱底的24号正版抑或盗版球衣穿上,手里最好再来上一个廉价的啤酒瓶,静静地等待着那个不听话的皮球被37岁零8个月的科比狠狠地摁进框里,然后大声喊道:“我艹!好(hão)球!”   这声音也许会乘着太平洋的风,被送到很远,很远,很远。(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