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特别放送丨2018年汽车产业变革分析报告

CES特别放送丨2018年汽车产业变革分析报告

2018-01-22    08'55''

主播: 💋小超越

15 2

介绍:
CES 刚刚过去一周,借着周末的机会,我再和你聊聊透过 CES 看到的一个最重要的产业变革,作为我们2018年 CES 报道的最后一期。 我想你已经猜到了,我要和你介绍的是汽车产业。因为去年的 CES 我就介绍了,原来车厂基本不去 CES,现在有一整个馆是和汽车相关的企业。 | 汽车产业的变化趋势 其实从去年起,汽车产业的变化趋势在 CES 展就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了,主要是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和车联网。 今年则是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是这三个趋势已经逐渐开始实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从车外延伸到了车内。 很多大车厂都展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车互动解决方案,形成了电动、自动、互联、互动的四个清晰趋势。 | 国际汽车产业的格局 今年也有很多汽车相关的企业参加 CES 展。 美国的福特占据了很大的展厅,还是在推自己的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方案,欧洲的奔驰也过来了,在推自己的人车互动方案。 日韩汽车企业在紧跟时尚上比欧美做得好: 尼桑2018年将要推出的新款 Leaf 电动车在续航里程上已经和特斯拉的 Model 3 不相上下了; 丰田则是在董事长丰田章男在主题演讲中,宣布推出 e-Palette 概念车,Palette 是调色板的意思,以突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作为万能工具,可以是餐厅、咖啡厅、办公室、会客室、购物场所等等。 只不过听过我们前哨第一季的朋友对这个概念一定不陌生,因为去年驭势科技的吴甘沙在 CES 展上推出自己的概念车就是这样介绍的,而且得到了广泛报道。今年驭势科技因为忙着项目落地没有参展,结果概念被丰田借走了,连概念车的外观都和驭势科技的差不多。丰田章南也宣布丰田公司正式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型为出行公司。不过这个概念也不新了,好几年以前宝马公司就宣布自己转型为出行服务提供商了。 宝马倒是没来参展,其实很多车厂都没来,因为一周后就是底特律的北美汽车展。这些汽车厂家还是以参加北美汽车展为主。不过,不来不代表领先,宝马已经宣布了在今年推出的宝马五系轿车上会带有无线充电功能。大家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功能就是我们海银资本投资的 WiTricity 提供的。 另一个没来的巨头通用汽车公司则是在2016年底就推出了一款性能和特斯拉 Model 3 近似的电动车 Bolt,不过一是自己推得不坚决,还同时推另一款混合动力车 Volt,二是经销商不支持,因为电动车不太需要维修,经销商 4S 店体系赚不到钱,所以经销商经常抵制,结果一年下来才卖了两万多辆。和特斯拉 Model 3 的订单超过50万辆,但是产能不足,到2017年底生产了不到2000量,而迟迟不能交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到这儿,大家已经听出来了,有个车厂没来,我们却处处能够看到它的影响,这就是特斯拉。我们说特斯拉是条鲶鱼,把汽车产业都搅醒了,各大车厂都在发力未来。 不光有车厂,著名的一级供应商也都来了,像博世、大陆、德尔孚、电桩。其中博世和大陆都有主题演讲,其它几家的展台上也都有自己对汽车未来发展的理解。不过说实话,说的和车厂差不多,还是我们总结的那四个方向。 但是说实话, 各大车厂、一级供应商都醒了,虽然特斯拉还有机会,但在国际市场上,其他创业者造车的机会就渺茫了。  原因很简单: 创新者的技术优势是有时效性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凭借技术优势杀出重围,胜算就不大了。 特斯拉的战略无疑是正确的,2008年先推出试水的跑车 Roster,2012年推出成熟的量产高端车 Model S,2015年推出 Model X,然后在2016年3月推出亲民的 Model 3,也就是先用高端车锻炼自己的能力,占有势能,又不过分惊扰竞争对手,等到技术能力成熟了,则迅速推出大众车型抢占市场。 可以说,国际大车厂真正警觉到电动车的大趋势到来是在看到了 Model 3 数量庞大的预订之后。可惜,大车厂已经跟上来了,特斯拉的产能问题还没解决,也没有第二个创业公司能够跟进。等到大车厂醒了,新的电动车公司要想再从高端做起,恐怕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小众高端,没有下沉的机会了。 | 中国式机会 这次来 CES,我还接到了一个朋友的邀请,去试驾一款新推出的电动车:拜腾。 我抽出时间去试了试,体验确实不错,特斯拉的大 Pad 已经很震撼了,但和拜腾的1.5米宽的占据整个仪表盘的显示屏比还是黯然失色。 顺便说一句: 这屏是2017年刚刚宣布量产曲面屏的京东方供应的。 电动车和自动驾驶部分不用说了,车的内外设计也都很人性: 内部设计,除了有大量的手势控制的人机交互,前排座椅还可以向内侧倾10度,既方便后排乘客看大屏幕,也方便前后排交谈; 外部设计,则可以让我们从车灯的不同颜色辨别此车是自动驾驶还是由人在驾驶。 要知道,这在未来可能很重要,且不说未来由人驾驶还让不让上路,至少我要过马路的时候看到由人驾驶的车就会加点小心。 这车的设计者是著名的宝马 i8 的设计师,整体感觉非常柔和,值得推荐给女性。其实我一直觉得电动车适合女性,没有那种马达的男性噪音。 不过拜腾的朋友认为他们的车适合所有年轻人,因为虽然他们不强调动力性能,0到百公里加速依然只有5.5秒,这在 SUV 里已经算是非常快了。但是要知道,在动则2、3秒的百公里加速水平的电动车面前,这个速度确实不算快。 男性多数是速度动物,要知道比其他的电动车慢一节,估计再好看也不容易买。倒是女性,我觉得是培养的好目标,要知道,现在买车的决策多数是女性做的,在大家都飙速度的电动车领域,一辆给女性的时尚好车一定畅销。 最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两个德国人,一个自然是那位宝马公司的设计师,另一位曾经是宝马中国的高级副总裁,一个中文极其流利的中国通。他们拿着造车的计划不是在德国,而是在中国找到了投资者,A 轮投资更是由南京市政府主导,因为希望他们把生产厂放在南京。现在,公司进展顺利,有望2019年底量产交车。 我和同行的贺志刚老师不由地感慨:  这两位要是在德国,甚至美国,说破大天估计也没人投他们,人家怎么会投那么多钱给你建工厂呢? 要投资可以,你撑死是个小小股东,因为这是资本密集的领域嘛。可是到了中国,德国的工匠精神加上电动车的大趋势,还有国际化的团队,这真是太好的投资标的了。别误会,我不是在说我们中国人不够精明,人家不投的东西到了我们这里成了抢手货。其实在先进科技领域里,没人能够确保成功,尤其是涉及硬件,这也是美国风险投资望而生畏的领域。 但是,没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哪里会有成功呢? 中国的科技快速崛起的背后,不也有着中国科技投资人甘愿和创业者、企业家一起冒风险的功劳吗? 当然, 中国没有国外的车企一级供应商、经销商形成的牢固到僵化的产业体系,也在创新大潮面前从问题变成了机会。  两个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造电动车,他们成功了,不正是中国式创新的最佳注解吗?要知道,Elon Musk 也是从南非去美国创业成功的,可没人天天说他是南非人,说特斯拉是南非公司。当然,德国人都能成功,中国汽车产业的精彩还有的可期待呢。 这就是我对 CES 2018年汽车产业的一个分析。 |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