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工业机器人:Amazon Robotics物流机器人

220|工业机器人:Amazon Robotics物流机器人

2018-05-30    11'38''

主播: 💋小超越

79 1

介绍:
相信不少同学都体验过 Amazon Prime 的服务,这是一个类似于“会员式”的服务。亚马逊每年向用户收取79美元以后,承诺所有商品下单后两天之内送货上门。 为了履行这个承诺,亚马逊就必须提高从仓储到物流配送整个环节的效率。 讲个小故事: 2017年11月初我们组织投资考察团去美国的时候,有个团员,到美国后给女儿在戴森官网上买了个吹风机,又在亚马逊上下单买了爱因斯坦小机器人。结果2天后,在入住的酒店前台,他顺利拿到了爱因斯坦小机器人。但是在戴森官网买的吹风机,一直到离开美国,回中国后都还没送到。几次电话询问,得到的回复是周末大家都休息,想想国内电商的配送速度,这样的答复真是让人有些无语。 同样是在美国,各个企业的劳工政策应该都差不多,那为什么亚马逊物流能做到这么高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亚马逊用机器人进行了仓库管理和物流运输。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亚马逊早在2012年就花费7.75亿美元收购了 Kiva System 公司,并改名为 Amazon Robotics。 亚马逊在刚收购后就曾经公开宣布,允许 Kiva 可以继续为别的客户服务,但是很快他们就反悔了,宣布自己有独家使用权,不再为其他客户提供服务。 这一讲,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 Amazon Robotics。 一、亚马逊收购 Kiva System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为什么亚马逊要收购 Kiva System 呢? 在使用了仓储机器人系统后,亚马逊把大部分单调的工作交给机器,让人们去做要动脑筋的工作。 机器人还可以减少员工要走的路,让亚马逊分拣工提高效率、减少疲劳。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亚马逊还可以同时填充货架,就像交通高峰时的汽车一样,因为它们不需要再为人类留出通道空隙了。货架空间密度更高就意味着一间房间可以放下更多商品。 正因为采用了 Kiva,才让亚马逊的仓储与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巩固了在电商领域的霸主地位。 Kiva System 是如何运行的呢?下面我就给你解释下。 举个例子:假如某一天你在亚马逊上订了3本书,第二天,这3本书就送到了你手上。 那么这中间都经历了什么呢? 首先,当收到网上的订单后,Kiva System 马上就开始查询是否有存货。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到货架取书,然后包装,走物流,最后送到你家里,看似很简单。 但是,这3本书大概率是放在同一个仓库的不同位置,甚至是放在不同的地区的仓库里,也就是需要调货。尤其是当订单数量巨大的时候,这个简单的逻辑就是最原始、最低效的,是无法满足需求的。 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仓库员工的移动距离,最好的方式是当打包员需要什么货品的时候,货品就能自动出现在他面前。这个听上去很科幻,但是现在通过计算机技术已经实现了。后面我会跟你解释下原理。 Amazon 使用的仓储物流机器人 那么亚马逊的整个仓库是如何运行的呢? 我作一个简单介绍: 在亚马逊的仓库里,物流机器人看起来就像是移动的货架,它们背着装满的商品跑来跑去。上百个机器人都是自行移动,互相尾随,但是绝不会撞到彼此。 而一群人类工人则把一件件商品放上货架,补充存货,然后机器人自动把这些货架移走。如果有顾客订购了它们背上货架里存放的商品,它们会到统一的位置排队,就像汽车排队通过收费站一样。在那里,人类分拣工会根据电脑屏幕上的说明,从货架上拿下商品,装进塑料箱。 二、Kiva System 的起源 上面我给你介绍了 Kiva System 是如何运行的,以及它带来的好处,下面我们来说说 Kiva System 的3位创始人,以及他们是如何研发出这个系统的。 有意思的是,这3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统一的标签都是“理工男+学霸”,分别是毕业于 MIT 和哈佛商学院的 Mick Mountz,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 Pete Wurman 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 Raffaello D’Andrea。 让分拣工“即想即拿”这个想法,就是 Mick Mountz 首先提出来的。 在创办 Kiva System 之前,Mick 就在摩托罗拉和苹果从事制造、物流相关的管理工作,因此对仓储管理有着很深的理解。 1999年 Mick 从苹果辞职后去了一家初创公司 Webvan,这家公司其实和现在中国的物流公司差不多,但是在当时可是新鲜事物。 可是一年之后,Webvan 就倒闭了,原因就是仓储和分拣的成本太高了。在它的仓库里,货架是固定的,要处理一个订单,分拣员必须在仓库中跑来跑去。走大量的冤枉路才能将所有商品都找全,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大量仓储成本。 根据 Mick 在 TED 演讲中提到的,对于只卖89美分的罐装汤,它的仓储成本就已经达到1美元了,比商品本身还要贵。 所以 Webvan 的教训,就让 Mick 意识到, 要想在电子商务领域成功,降低仓储分拣和物流成本是重中之重。  Mick Mountz 在 TED 演讲的链接: https://www.ted.com/talks/mick_mountz_the_hidden_world_of_box_packing#t-374699 于是,Mick 就进行了一个假想实验,就是: 如果我是一个分拣工,最好的工作方式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所想即所得”: 面对一个订单,我要拿一盒罐头,罐头就来了;我要拿一盒饼干,饼干就到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最好的。 这个假想实验,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体力,可以让分拣工的效率更高,并且因为节省了体力可以工作更长时间。 这个假想继续向下推演: 什么样的技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 Mick 认为关键就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要从“商品中心化”转到“分拣工中心化”。 也就是说,与其让分拣工去寻找商品,不如让商品来寻找分拣工。 想到了这一层后,Mick 就想到了设计一个让货架自动运动的系统,物流机器人的概念就这么出现了。 但问题又来了,当每个机器人都在运动的时候,你如何让这些机器人既高效运动,又能相互之间不发生拥堵和碰撞呢? 这就要求机器人之间是要具有相互交流的能力的。当然最终,Kiva System 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Kiva System 的原理 为了更深入理解 Kiva System 的交互运行方式,我找到了一篇由三位创始人合写的论文,名字是“Coordinating Hundreds of Cooperative, Autonomous Vehicles in Warehouses”,翻译过来是“无人仓内数百个机器人的协作”。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去找来看看。 下面我跟你分析一下它的运行原理。 要想让整个 Kiva System 顺利运行,必须解决以下3个问题: 怎么让货架移动? 分拣员的位置如何确定? 机器人之间如何沟通? Kiva 系统采用机器人来移动货架,这种机器人其实和现在常见的扫地机器人很类似。它是个子很矮的,可以钻到货架底下,然后把货架举起来运送。这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既然货架可以自由移动了,那分拣员就可以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待接收货物了。所以下一步,Kiva 系统做出了一个最优化的仓库结构,让分拣员的效率达到了最高,这样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 优化后的仓库结构 为了系统的顺利运转,也必须依靠对所有机器人的统一协调。 在 Kiva 系统中,每个机器人都是独立的,但同时,这些机器人又根据订单进行统一协作,这主要就是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对每一个机器人进行管理。 在整个仓库的地面上,其实布满了许多正方形的格子,这些格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它的作用是帮助机器人进行路径规划。而路径规划所使用的算法在计算机中被称为 A* 算法,英文叫 A-Star,这是一种包含自主选择的路径搜索算法。对于路径规划 A 星算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了解下,我在文稿里附上了链接。  A* 算法参考链接: https://blog.csdn.net/xiao_lxl/article/details/50343393 运用这个算法,机器人就可以决定先去哪个分拣站,从而让移动路线的用时最少,最高效地把货物所在的货架从仓库搬运到人工处理区。 有了物流机器人、新的仓库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的调度系统,Kiva 使效率提高到人工的3倍,准确率达到了99.99%。 值得一提的是,Kiva 的设计者并不打算把它做成一个封闭的软件包,而是将它的源代码进行了开源,并制作了一个可以让研究者模拟仓库中机器人运动的平台——Alphabet Soup。所以同行业的研究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全新的算法,从而让整套系统更高效、更稳定。 尽管亚马逊收购 Kiva System 后不久,就不允许 Kiva 为其他客户服务了。但是,他们还是通过积极举办亚马逊机器人大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行了应用的开发。 四、亚马逊机器人大赛 下面我就来跟你说说这个比赛。 2015年,Amazon Robotics 举办了第一届机器人大赛,英文是 Amazon Robotics Challenge,简称 ARC,来自11个国家的26支参赛队伍进行了角逐。 在比赛中,参赛队伍需要使用自己研发的机械臂进行货物的拣选,其中分拣最多的队伍会取得胜利。最后来自德国的柏林技术大学的团队,成功筛选了10个货品,取得了第一名。并获得了26000美元的奖金。 2017年是 Amazon Robotics 的第三届比赛,相比于前两届比赛在难度上有了提高。比赛的赛制也发生了变化,一共有3轮比赛: 第一轮是 Pick task,就是从仓储系统当中将目标对象移动到指定的箱子里; 第二轮是 Stow task,是指把目标对象从箱子里摆到仓库的货架上; 第三轮是 Final task,是前两轮的任务组合,先将目标对象从箱子里摆到货架上,再将它还原。 由于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分拣的货物,整个过程不允许人工干涉,因此对系统的计算机视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视觉系统与机械臂之间完美配合。 最终获胜的是来自澳大利亚机器人视觉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Robotic Vision,简称 ACRV 的一个叫 Cartman 的机器人。 Cartman 的机器人 尽管在比赛中展现的科技,相比于真实的商业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通过举办亚马逊机器人大赛这样的方式,无疑对高科技的商业应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类比赛也为机器人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课程小结 这一讲我为你介绍了 Amazon Robotics,及其 Kiva System 的技术。 希望你能掌握以下三点: 第一,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力来源于效率。而高效的仓储和物流是电子商务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只有不断紧跟科技前沿,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第二,Kiva 系统的高效来自它采取了以分拣员为中心,让货架运动的“逆向思维模式”。并借助人工智能配送系统、机器人之间的交互协调,以及全新的仓储结构设计,确保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这种“逆向思维”的思路,值得我们思考。 第三,尽管 Amazon Robotics 享有 Kiva 的独家使用权,但是通过举办机器人大赛,开放应用设计平台,不断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进步。这个理念也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