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而无用

自由而无用

2020-09-01    04'56''

主播: 拥有🌿张轩语

373 5

介绍:
《达·芬奇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有用,有时求知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这让我想起了复旦大学的民间校训,也是学子们用来自嘲的一句话,叫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执着于追求“有用”:学习一项有用的技能、结识一个有用的人,计划一场有用的旅行。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行动前首先做“有用没用”的判断。 比如,我有一个亲戚,最近计划带他女儿去欧洲旅行,原因是什么呢? 不是为了散心,或者说是兴趣使然,而是因为他女儿即将申请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对学生的其中一项要求是:具备国际视野。 于是,为了让孩子在面试时有谈资,展示具备相关能力,他计划了这场旅行。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经提出过两个概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什么意思呢? 工具理性,就是追求手段的最大化效率,根据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行为进行指导。而价值理性呢,就对结果的大小不那么关心了,它主要考虑的是伦理、美学,或者说是责任感和荣誉感。 比如,可能你在中学的时候,喜欢课余时间读小说。这时候,父母会督促你:“看小说有用吗?可以提高高考成绩吗?” 站在工具理性的角度,我们计算了一下得失:的确应该放下小说,去刷《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这时候,价值理性也在我们心里犯嘀咕:如果我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位小说家呢? 从原始社会开始,生存就是人类的第一要务,工具理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去思考,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人类应该去做什么?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只有工具理性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工具理性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要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想着有没有用?那么,在他的世界中,人性与爱会置身何处呢? 与其一味地追究“有没有用”,我们何不在忙着生存之余,试着让自我回归呢: 去漫无目的地想想风,去选择一个晴天看海,去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如果历史上的那些名人也只重视“‘有用’”,忽视一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探索,那人类社会得损失多少东西啊? 达·芬奇,这个对画鸡蛋有着独特见解的小天才,这个怀着无穷爱好与创意的小画家,除了创作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惊世杰作外, 他还热衷于数学、地质学、解剖学、机械制造学等多种学科,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进步,永远不知疲倦。 不知达·芬奇的父母是否会问他:“数学对你画画有用吗?”如果研究数学能让你开心,那算不算得上有用呢? 爱迪生牺牲了无数个日夜的休息时间,在尝试了超过六千多次的实验后,终于发现钨丝可以作为电灯材料。 不知实验期间孜孜不倦的爱迪生有没有质疑过“有没有用”呢? 不知疲倦的动力源自于乐趣。想必,达芬奇和爱迪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是快乐的,幸运的是,按照世俗标准来讲,他们的知识也是有用的。 然而,我们也足够幸运,幸运地生活在这个多元且包容的时代。 我们可以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去森林里造一座树屋,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奇思妙想做一个自动洗发机,我们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解读游戏。 可能最后,树屋闲置,游戏下架,洗发机被忘却,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 然而,我们无用但快乐的求知过程,有人欣赏,有人懂得,有人记录,有人珍藏。 你做过哪些无用但乐在其中的事情吗?在下方的评论区给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