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红色书信

两封红色书信

2021-05-11    09'00''

主播: 冰岛咖啡☕

244 3

介绍:
“云霄,我的爱妻,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任,我即日也要处死了,你已有身,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另一封是母亲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的遗嘱,她在给女儿的遗嘱中写道:“小宝宝,你的母亲在你才有一月有十几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 两位写信的年轻人叫陈觉和赵云霄,1925年冬,来自湖南醴陵的陈觉和来自河北阜平的赵云霄作为先进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异域他乡,同一个信仰、炽热的灵魂相遇相知,一年后两人在莫斯科结为夫妻。1927年7月,陈觉赵云宵一起回国参加革命。9月他们在醴陵建立游击队、创办小型兵工厂,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农民创立苏维埃政府,并于1928年初指导了醴陵年关暴动。9月中旬的一天,赵云霄外出送情报的时候被叛徒发现,不幸被捕。10月初,陈觉在常德县城也不幸被捕。 诱降不成,敌人恼羞成怒,将陈觉打的遍体鳞伤,送进了陆军监狱署。陈觉、赵元宵这对为革命奔走的夫妻再次相聚,已在狱中。在监狱外陈觉的父亲和祖父,救子心切,以六十亩田产为代价,来获取儿子、儿媳的自由。但敌人开出的条件是要求陈觉和赵云宵签一份同意脱党的悔过书,便可保住性命、重获自由,都被陈觉拒绝了。 老父亲从陈觉口中得知赵云霄怀孕在身,更是失声痛哭、苦苦相劝。面对老父亲声泪俱下的劝说,陈觉、赵云霄夫妇毅然拒绝,他们不愿意背叛信仰来换取自由,陈景寰看着儿子坚定的目光和深情,只好拖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了。赵云霄被延期五个月执行。 一位21岁的年轻人,一位正值美好年华的革命者,一位年轻的父亲、丈夫、儿子,在生命即将奉献于真理与信仰的时刻,字字句句仍带着温暖的体温,热切的信仰和永恒的生命力,1928年11月14日,陈觉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21岁。陈觉牺牲当晚,父亲陈景寰赶去长沙刑场接儿子“回家”,这一次陈觉“回家”的路比往常更加漫长,老父亲带着他走的每一步都走得是那样的沉重,充满了辛酸。 陈觉壮烈牺牲四个月后,妻子赵云霄在狱中生下了他们的女儿,取名“启明”。赵云霄很清楚,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天都在倒数,生下启名仅仅一个多月,赵云霄就和女儿永别了。监狱里,油灯昏暗,赵云霄看着襁褓中的女儿,目光一刻也不愿从女儿身上离开,她知道,只要自己在敌人写好的脱党书上签下名字,她就可以陪着孩子慢慢长大。但是,她宁愿牺牲,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初心。擦干泪水,她提笔给孩子留下了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小宝贝,我很明白(地)告诉你,你的父母是共产党员,且到俄国读过书,所以才处我们的死刑。小宝宝,我不能抚育你长大,望你好好长大成人且好好读书,才不负你父母的期望。可怜的小宝贝,我的小宝宝。你的母亲于长沙陆军监狱署泪涕。”这位即将赴死的母亲,她只希望女儿记住父母的牺牲,为女儿指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1929年3月26日,牺牲时年仅23岁。 这是两个青年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那种关爱,也包含着对父母、对爱人 、对家人的这个浓浓的亲情,但是革命需要流血牺牲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付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 两封绝笔,既是遗书,也是家信,句句带血,行行含泪,却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有的,只是两位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陈觉、赵云霄虽然没有看到那个光明的未来,但启明这个名字,带着革命家庭出身的炽热信仰,将会照亮一个民族的明天!
上一期: 孝心没有穷富
下一期: 《海棠花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