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期:那个时代配不上他——金圣叹(主播:予小同)

第六十二期:那个时代配不上他——金圣叹(主播:予小同)

2016-06-17    28'01''

主播: 烛虚声里

468 19

介绍:
烛虚声里第六十二期节目稿《那个时代配不上他—金圣叹》 (节目编号 T20160617P062) 远离灵魂最近,距喧嚣最远。大家好,这里是FM685614,烛虚声里,我是主播予小同。 (背景音乐《眷眷柔情》 大旗英雄传原声带) 有人说,金圣叹的才情和见地大大超出同时代人的理解与想象,他跑得太快,以至于时代在他后面气喘吁吁。的确,金圣叹的狡黠、狂狷以及对于世上一切所存在的思想上的偏执让他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或许这种性情上的洒落早已渗透进他血液,成为一种惯性,不可避免地蔓延进他的生活,他的处事作风,他的文学批评。他喜欢借题发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幽深微,去斥责、去攻讦、去达到他参论政事的目的,那种半癫半傻的形象或许是他给予世人与世事最大的讽刺与揶揄,他的一生当应是衬着一曲《广陵散》慢慢舒展在这纯稠的历史中的。 也许所有人都会在金圣叹十一岁夺得童子试魁首时认为今后的他一定仕如坦途、平步青云,然而,金圣叹似乎决意要向世人开一个莫大的玩笑,此后的他一再辍于科考,终于傲然转身,选择背对于朝堂绳墨,而这一切出乎意料又情理之中。那时的他绝不入流,什么四书五经,什么圣人之言,在他看来不过是些权驭之术,一堆废纸也就冠上个冠冕的名号而已,就在应童子试的那一年,他接触了《妙法莲华经》、《水浒传》,向当时的儒学大道彻彻底底地背道而驰。明天启六年(1626),十八岁的他因父亲之望,参加三年一度的秋闺拔贡考试,第一场试题《如此则动心否乎》,金圣叹写毕交学使阅卷,学使看后心生赞叹却不料到了卷末无端端出现一连三十九个“动”字。学使问何故,他却反问道《孟子》之《梁惠王》章为何有四十个孟子,学使无以答,却已不悦。第二场,经义考试,题目《孟子将朝王》,这一次他便更来了捉弄,在试卷四角,各书一个“吁”字,便要交卷,学使看了,怜惜他的才华,要他重新作答,片刻后却多了一首打油诗:“考场戏场意如何?吾为考官执小旗。卷子是旗吾手举,请听吁吁复吁吁。”   学使无可奈何,只有摇头让他去了。这四个吁字究竟何解?演戏时,王将视朝,总有四个打小旗的内侍出场,并发出“吁”的声音,是以“吁”壮声威——这便是金圣叹的巧解。   于是,此后他再也没有参加科考,直至卒殁也不过一介庠生。(庠生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科举制度里只要考过童子试的都是秀才) 明末的金圣叹像极了魏晋的阮籍,他的那些调弄世事的把戏也不由得让人生出前世今生的遐思。同是混乱无序的时代,同是不归礼法、悖逆绳墨的一介狂生,想必若是有朝一日金圣叹也驱车持缰,来到那河南荥阳的广武山下,看到楚汉相争的残垣遗迹,涧水汩汩,城基废弛,天风浩荡,落叶满山,也会辛辣地大叹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来。李白曾写下一首打油诗来记述阮籍入仕十余日,政绩卓然后毅然辞官归乡的情境:“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风清。”那潇洒不羁的作风,岂不与金圣叹如出一辙?只不过阮籍有个赏他识他的司马昭,而金圣叹却什么也没有。 突然,就在世人某一天一觉醒来,竟惊异地发现金圣叹早已摇摇地从一个放言无忌的儇薄少年,一下子变为鬼神星卜、道语佛谶的所谓“神人”。试想,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倜傥才子无端乱糟糟地闯入吴中名僧戒昱的眼帘,披发闭目,衣冠不整,手提一枝乩笔在沙盘上胡乱涂画,龟壳铜钱散落一地,声称天台无叶泐法师神灵附身的滑稽场面,任何一个人都会忍俊不禁吧。这荒唐的一切,或许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是由于“少年狡狯”,玩世不恭,然而,我想那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他内心深处那无可排遣的怀才不遇与叹无知己的郁郁寡欢所牵引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遮掩吧。乖张,或者是一种疯狂,成了他生存于夹缝的发泄手段,有人羡慕,说这是一种难得的自由与解放,我行我素的处世作风倒也活得自在潇洒,然而,若是真的不去在乎,真的进退自如,又岂会借由如此荒唐的形象来排遣,去释放?想必,那笑也定然是苦笑,那畅也定然是惆怅。相比于当时大部分的朱明才子秦淮河妓馆花舫里的醉生梦死,金圣叹的装神弄鬼不过是为自己寻了另一种更荒诞也更刺激的表现形式罢了。 “盖圣叹无我与人相,与则辄如其人。如遇酒人则曼卿轰饮,遇诗人则摩诘沉吟,遇剑客则猿公舞跃,遇棋客则鸠摩布算,遇道士则鹤气冲天,遇释子则莲花绕座,遇辨士则珠玉随风,遇静人则木纳终日,遇老人则为之婆娑,遇孩赤则啼笑宛然也”,也许我们能在徐而庵《才子必读书叙》中对金圣叹只言片语的描述中窥透点什么。 公元一六四一年,33岁的金圣叹换掉了沾满酒渍的青布长衫,正了正衣冠,向当时的文坛陡然甩出一沓点评《水浒》的集子,这种毫无征兆的改头换面令所有熟悉或不熟悉他的人都吃了一惊,“文学批评家”这个如此陌生的形象加覆于金圣叹的身上着实会让人或多或少的感到陌生。而这一次,他也似乎坚定地要把自己一贯特立独行的格调保持下去,接下来便是一连串新奇又不失刺激的文字“把戏”。令人惊惧的思想锋芒加上炫目的艺术形式,对原著大胆的腰斩与增删,也有将总批、读法、序言、眉批与夹批混合使用、滚动操作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独门手法,某些章回与段落,他甚至经常在叙述的高潮部分让笔触突然中断,转而扯起些与此毫不相干的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市井轶闻,他将当时的文化俗套摔得粉碎,在传统文学中毫不拘泥。几年后批本《西厢》的问世同样印证了他的怪才。他自谓“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唯《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记》为天下才子必读书”,单是他将《西厢》这部被时人称作“歪淫之作”的集子列入这六才子书目并打算逐一评点的势头,就足以窥见他的傲然与开明,而他的这种颠覆也让那些有着思想深度的文人才子追捧一时。昔日穷愁落魄的酒徒现在一下成了腰囊颇丰且名利双收的人物,其间的革命性变化除了愤时嫉雅的艺术精神,也寓示着他锐利舌辩已逐渐厌于对人世的嘲弄,开始将他的“玩笑”深入书中的古人,“三十而立”圣人此言“不幸言中”。他与正统文化的对峙霎时间达到了高潮。他一脸莫测高深的诙诡笑容,在红尘十丈的世俗生活里安居乐业,将自己的真实面目隐藏在酒杯与通俗小说背后,“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廖燕《金圣叹先生传》)。 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记录当时的情状: “初批《水浒传》行世,昆山归元恭庄见之曰‘此倡乱之书也’。继而又批《西厢记》行世,元恭见之又曰‘此诲淫之书也’。顾一时学者,爱读圣叹书,几于家置一编。”在这一抑一扬的叙述中,王应奎那种对于金圣叹聪明的偏袒和当时金著作几、近洛阳纸贵的程度,我们都看得一清二楚。或许对于一个一直以来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褒贬荣辱都已在行世的艰辛中受尽了也瞧透了,在他看来一个“士”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自己所想写出来,其余一切他管不了也不想管,这种胸襟气度借由那些文学批评泼洒出来,倒也纯粹而可爱。 梁启超甚至以历数生平恨事的方式表达他对金圣叹的敬仰之情:“余于圣叹有三恨矣,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恨圣叹未曾自作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记》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先生之批评。”我不知如若《茶花女》由这样一种怪才去评批该又是怎样的一种情趣。 有人说金圣叹避世,那些古籍史料、野史轶事一提到这个男人便总会撕扯出一个污迹斑斑的“酒”字,那种慵懒、不修边幅与政治失意生活中所养成的陋习一个个的被晾晒出来,然而,他又何尝真正潜心避世?他评《水浒》、论《西厢》,字字句句,隐隐浮浮的满是其有关社会、有关人生的真知灼见,秋闱拔贡,他虽落榜而回,可那缀于卷尾的俚辞短诗中的批判和讥讽又如何不是涉足政事?他的自我放逐只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忘怀心灵苦痛方式,读书与著述,在唱经堂市尘不侵、绿阴深锁的冬晚与春晓,在与庄子、屈原、司马迁、杜少陵、施耐庵、王实甫等的心灵交流中,在入世与出世毫无规律的相互转换下,他神游千古,文思如泉,嘻笑怒骂,挥洒自如。 // (背景音乐《金枝欲孽》笛子二重奏 陈宝硕) 历史一直向前行进着,满清入关,捣毁了朱明王朝,许多忠直文人纷纷以死追随旧朝,抑或归隐山野不为叛臣,我想那时的金圣叹也会在某一个深夜,挑灯而坐,用一种绝对清醒的思想去让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吧,望着依旧安然的妻儿,回想积弱已久的前朝,一向棱角分明的他最终却给出了一个中庸的答案——中立。然而一个知识分子立于异族面前,对于接下来时局发展的无所适从总会有些“微言大义”。“佳瓷既损,必无完理,反复多看,徒乱人意。”简单的十六字却着实耐人寻味。虽然不免亡国之痛,他也绝不会像李贽一样去为“损”了的“佳瓷”执迷一生。“陶令门前白酒瓢,亚夫营里血腥刀。春风不管人间事,一例千条与万条”。(《咏柳》) 这种“中立”竟赢得了回报。52岁的金圣叹以为永远不会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等了那么久,早已准备含恨而终,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消息随着南去的风由京师传到了苏州,当朝的顺治皇帝读罢他的批文连连称赞:“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那一刻,他收起了自己的傲骨,“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我们试着去想象一个一边对朝廷典制冷嘲热讽,一边又因统治者的赏识感恩涕零,写下《颂词八章》的人,该是怎样一副古怪的面目?五十载闲适人生、嘲笑功名,对那些浅亮亮的名利官场,沉甸甸的人情世故他已全然无了常人所热衷的那种浓厚兴趣,而唯独这一思想与灵魂的理解交融他无法平静。 顺治十八年,江苏吴县“抗粮哭庙”一案,十八人牵连被杀,家属流放边荒,轰动一时,士人震惊。十八人死后不久,苏州百姓在阳山建“十八人祠”以为纪念。 “金圣叹”三个字赫然出现在这十八位文人之列,而事件就发生在金圣叹寻着知音的次年。身陷囹圄的他或许没有多少遗憾,“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据记载他在审理案件时仰天长呼着顺治的名字,即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他对作为自己的读者与知音的皇帝仍然充满感遇之情。 更多原文,请移步官方微博以及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