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我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

2016-08-31    16'14''

主播: Cheryl Joo

352 14

介绍:
《布鲁克林》,每一个移民的故事。 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看自己。 豆瓣上有人放上了一句作者对乡情的描述,说到:真正心碎的经历,是你怀着思乡心切的情感回到故乡,却感觉到格格不入,不是家乡变了,而是你自己变了。" 相信这句话,刺痛了很多新移民和迁居大城市的年轻人。 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将无一例外的经历心灵的蜕变,从不安失落的离家者,变成独立坚强的城市人。脱下的是不安与自卑,换上的是自信与魅力。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留守还是创造,没有对错,只有无悔。 爱尔兰小镇姑娘Eilis,在神父的帮助下去了纽约。经历了在陌生国家、离乡背井的各种艰难,她在那里工作、学习,遇到可以相伴终生的Tony。 就在一切终于变好起来的时候,远在爱尔兰的姐姐Rose突然病逝。放心不下已无所依恃的母亲,Eilis回爱尔兰陪她一个月。 让Eilis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回去,改头换面的自己和截然两样的际遇,让家乡和布鲁克林的生活之间,Jim和Tony两个男人之间,突然就胶着难断了。 当初挥别家人踏上旅途的Eilis,天真、一无所知,但也正是这份无知让她无畏。走不走,对那时的她来说根本用不着选择。没有工作,没有爱情,她似乎无可失去,于是,就那么混沌懵懂地奔赴未知的命运。 无知无畏,其实是特定阶段的福利。如果知道将遇到什么,知道多难,好多人可能就会退缩了。 忘记在微博上扫过一眼谁的文章,意思是,就算最终不得不离开北上广,也应该乘年轻的时候先去了北上广。 不能再同意。北上广也好,纽约巴黎也罢……世界上任何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都是如此。有些事情,就得乘年轻的时候做。 趁年轻,多尝试, 多做事,多走路, 在成本最小,代价最小的时候, 在最没有负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 纵身跃入这个世界, 去体验,去发现世界和自己。 如此,你才更容易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和意义。 有一天,你选择安定,也是主动的选择,不是无能为力或随波逐流。这才是真的安定。没有经历过动荡,又怎么能真正体会岁月的静好呢?。 回家后,真正面临是走是留的选择,是连Eilis自己也猝不及防的。 Tony有一句话说得很对,Home is home. 家毕竟是家。尤其是明白外面的孤苦后回家。这里有亲人、朋友,有你存在的痕迹,有那些过去与旧人织就的网。它有时困住你,束缚你,却也是你的安全网。 初到纽约之时的阵痛已经过去。当初那个没有社会经验,对陌生人的恶意无知无能,读着家书流泪的小镇姑娘,已经不见了。回到小镇的Eilis,判若两人。摩登、美丽、自信,连路人都不禁多看两眼,悄声赞叹。殊不知,现在的她有多耀眼,多不一样,就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脱胎换骨,裂变之痛。 当家乡的人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熟悉生活的时候,她在外面的世界里一次次碰撞、跌跤,学习、成长。没有Coney island海滩上的尴尬,就没有爱尔兰海边朋友的赞叹;没有船上被抢卫生间的经历,她就不知道怎么先下手为强,拿着砝码再跟人谈条件。一切都不是白来的。不管是简单到穿一件泳衣,还是自信与能力。 焕然一新的生活里,意外得到理想的office工作,出现一个完美的对象Jim,母亲掩藏不住的满意与期待她能留下,……Eilis不禁感慨:“要是我走之前像现在这样就好了。” 但是,不会的。当初的她,遇不到现在的一切人事。没有经历是会白费的。 Jim无疑是迷人的,帅气、绅士,有教养。最难得的是,如他所说,他并不知道家乡以外的世界,却并不狭隘。被小镇人们看做优越的生活中,他是清醒的。 当Jim说出不想要她走的时候,从那个眼神和埋入他肩头的冲动,我们知道,Eilis不可能没有动心,不可能没有贪恋这近乎完美的生活。 恶毒成性的Miss kelly出现前,我们几乎相信她走不了了。跟Tony结婚的事情,被揭穿。“我忘了这个镇是什么样了。”被激怒后的Eilis,却也有种终于下定决心,解决了胶着局面的释然。 像她说的,或许Miss kelly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却横加介入别人的生活,这就是小镇生活的样子。但是,如果没有这件事,Eilis会怎样选择?或许,这样的事其实是一种必然。那些当初会让人离开的缘由不会通通消散,世界也不会如何改变,尤其是在那样的小镇。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项,不管选择哪一种生活,就要接受那种生活的光明与阴暗。 电影末尾,回纽约的船上,看着如同当初的自己一样青涩苍白的女孩,Eilis像当初红衣女孩帮自己一样,也帮了她。 那个眼神里,分明有Eilis的感慨与不忍,当初那个自己,经历了多少,才终于变成这个看起来成熟、美丽,仿若无懈可击的样子。 一切终有其代价。 像Kiki,像Eilis, 她们哭过苦过,但是,走出去的她们渐渐变成了一个与当初迥然不同的自己。一定会有我们绕不过,赢不了的现实。 但是,像蔡康永曾说的,有些时候,我们就像在重复推一堵墙,看起来墙没有被推倒,但我们终究一点点在悄悄变强了。她们知道,一切都会过去,太阳会照常升起。那时候,同一个世界,你却已经不是同一个你了。You would know the difference. 至于走不走?回不回?回了之后还走不走?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出走与回归,到底该何去何从,也许永远都没有定论。永远有人在离开,永远有人在回去,也永远有人在回去后又离开。 最好的答案就是没有标准答案。任何选择都没有错,也没有高下之分,只要这是你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是你真正想走的路。哪怕只是当时的想法,以后再改都没有关系。路,只有自己去走了,才知道原委,而不是看着一个结果臆测。 P.S 为什么所有的电视电影作品里,独自在外的女孩总要找到一个男人才能笃定自己选择的生活呢? 为什么就不能在找到自己的生活之后,人们就不要去担心她了,相信她可以处理好“归宿”这回事?这种集体意识(或无意识),有点意思~ 来源:南都周刊 文:魔女KiKi的阁楼 BGM: 1. 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2. Lost 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