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沈叔重逢

与沈叔重逢

2023-01-17    08'51''

主播: 绿色蔬菜👌

231 2

介绍:
与沈叔重逢 韩扑   旧时住工厂大院,有一次,我在自家门口跟小伙伴邻居家的小超比赛打长筒气枪,正赶上对面一层的沈叔信步从楼门里出来,胸前挎着一部黑黝黝的相机。那时候,相机可是高科技,我们背起气枪刚要过去看热闹,沈叔说:“不要过来不要过来,你们俩刚才那个动作蛮帅的,还摆回去那个动作,我给你们拍一张。”于是,我俩就模仿电影海报上边防战士的表情神态,背着枪站在仓房门口,按着沈叔的设计,我遥指着胡同口的方向,小超手搭凉棚,咱俩都双目炯炯地望着远方,让他给“咔嚓”了一张。   过了两天,晚上八点多,沈叔很神秘地喊我和我爸去他家。我们头一次去,有点摸摸撞撞,屋里没开灯,还拉上了窗帘,沈叔小声说:“她们娘儿俩去看电影啦,这屋里就被我临时独霸,当暗房了。”他还用厚绿布罩在手电筒上当临时照明,借着荧暗的绿光,给我们展示了他洗照片的设备和过程。那满满的黑科技感,真是让我既羡慕又害怕,多年后看《隐秘的角落》,才又找到当时的感觉。   至于那张照片呢,确实拍得很棒,我和小超各自得到一张。我问我爸:“沈叔为啥要给我们拍那张照片?”“一卷胶卷到最后就空一张了,拍完了好洗出来呀。”“那咱用给沈叔钱不?”“人家不要,但是我给人拿了两盒烟。”我当时就觉得沈叔真好,又拍又洗的,两盒烟就能换工,还得是咱沈阳人实诚!   多说一句,这位叔叔虽然姓沈,但他是上海松江人,在沈阳理工毕业后留本地工作的,在厂子里可是个多面手。   前一段,我去滨河街道多福社区采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家庭案例,正好碰上了精神矍铄、满头银发的沈叔,这次他是给社区的主题活动客串摄影记者来啦,我得空上前叙旧,难得沈叔一下就认出了我,连当年好多邻里之间的事他还记得哩。我主动提起了老照片的事,他爽朗大笑:“拍东西还是响当当,但烟现在肯定是不抽的啦,哈哈哈哈!”   交谈中可知,沈叔他老人家今年七十多岁了,退休后这些年来一直在为社区进行公益服务,而且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老人家,志同道合,在社区里活跃着。数据显示,从沈阳到抚顺,省内很多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很高,也有人喜欢拿这个说事,说我们辽沈地区城市的年轻人少、活力不够,其实,数据给我们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就拿沈阳来说,我们确实有很多的老年人,但还有一项数据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城市的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也很高,换句话说,我们有很多高度发展时期作为城市建设主力的精英人群,他们如今不仅是银发经济的主力,还是助推社会建设的活跃人群。   辽宁的城市充满了东北人的幽默与自信,究其根由,我觉得是因为各个地方来的人活跃在不同的城区、社区、村镇里,充分互动、融合,形成了乐观、开放、自信、要强的区域文化、整体性格,谁说咱辽宁口音里就一点没有上海话的成分呢?我觉得我沈叔就对这一切有贡献,而我那位沈家婶子,原籍河南,这些年嫁给沈叔后相夫教子,你说她的贡献就少吗?沈叔的儿子现在在上海工作,可是一口的沈阳口音比我还重,这么多年也没改过,已经是纯粹的一位东北老爷们了。 朗读: 绿色蔬菜(刘晶),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沈阳市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发表于《沈阳广播电视报》《幸福老人报》,多见于《沈阳晚报》;散文和诗歌发表于《***知青》现受聘《中国知青专刊》编辑。喜欢诵读、声乐、器乐。崇尚:天道酬勤、学无止境。
上一期: 兜兜11岁了
下一期: 最后一笔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