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亭之旅》段淑芳

《朱亭之旅》段淑芳

2021-04-30    08'02''

主播: ~周晓

235 1

介绍:
  朱亭之旅       段淑芳 端午节前朱亭浦湾之旅,我有幸和著名作家聂鑫森老师坐一辆车。车子在风景如画的朱亭数百万亩林海穿行,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我们坐在车内欣赏窗外的险峰峻岭,一边呼吸天然氧吧的清新空气,一边津津有味地听聂老师讲述1975年发生在渌口以及朱亭的故事。聂老师说,1975年,株洲市有个“厂社挂钩”活动,委派了一批株洲市的干部和作者,来朱亭了解“厂社挂钩”的知青生活,深入长岭林场的三个知青点,听知青们谈创业体会。那是聂老师第一次结缘朱亭。那个时候的朱亭好多地方还没通车路,特别是林海,只能徒步,真的是翻山越岭、爬山涉水。渌口以及朱亭都曾设有知青点,为了记录这段难忘的知青岁月,组织上安排了一次反映知青岁月的征文活动。邀请了湖南省文艺出版社、原《湘江文艺》编辑部以及肖建国、聂鑫森、叶之蓁等共七名编辑、作家组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改稿队伍,从一二百篇参赛文章里选出了四十余个基础较好的作者来渌口招待所集中参加改稿会。聂老师一干人当时平均年龄二十六七岁,大多未成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那年代写文章的人少,写得好的更少,知青里面会写文章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两百篇文章也就矮子里拔将军,选了四十多篇好点的进行改稿。改稿会是组织安排的政治任务,尽管没有分文报酬,还要自己掏钱买饭票和住宿,但谁也不敢丝毫怠慢。这个完全可以载录渌口文学史册的改稿会在渌口招待所足足改了两个月,真正是逐字逐句来改,斟字酌句来改,除了文字上精细把关,还得小心翼翼把好政治关,一篇文章就得改个三四天。这次修改好的文章结集成《宽广的道路》公开出版。那是一篇文章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不少知青就通过这个改稿会改变了命运,有的走上了仕途,有的走上了写作之路。这些知青惺惺相惜,几十年交情不减,到现在还建了一个“知青改稿会”微信群,在群里叙旧,经常喊拢了一起聚会。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75年的渌口改稿会,1975年的朱亭知青岁月,从此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令我羡慕不已。事实上,朱亭原名叫浦湾,一直都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古镇。古有朱熹结庐讲学,后立亭祀朱,因此浦湾得名朱亭。传说张飞也曾北巡路过此地,拴马在狮子岭下的古樟树下歇息过,“拴马樟”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古码头、古街道、古民居、古水井、古驿道、古茶亭,等古元素构成了朱亭古镇。有了这些渊源,古亭一直在走着古朴路线,传承着古文化,历任领导一直很重视朱亭的文化建设。早些年,朱亭就和文联一起出了一本作品集叫《古镇朱亭》,一时之间传为佳话,成为对外宣传的一个伴手礼。后来这几年,朱亭陆陆续续地请了省市区的文化名人、文史专家以及文学作者到朱亭采风,宣传和推介朱亭文化。    现在的浦湾成了朱亭的一个靠农产品致富的现代产业园,我们此次来浦湾采风正是瓜果飘香季,随处可见成片的蓝莓、香瓜、桃子、西瓜、桔子等鲜果基地。置身浦湾,到处果香扑鼻,诱惑着你的味蕾,恨不能躺在树下吃个够。我们在浦湾村委会一边看着反映浦湾巨变的宣传片一边品尝着浦湾香甜的甜瓜,感受着朱亭的甜蜜生活。似乎吃得不过瘾,过后几天,恰逢渌口电视台助农的直播带货,忍不住又果断购了上十斤。这么美的浦湾若藏在深闺人未识未免可惜,此次省市作家浦湾行正是在株洲市纪委***、浦湾原驻村书记陈和平的多方努力下达成的,他希望通过作家的妙笔生花,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美丽乡村浦湾,让浦湾的路越走越宽广。    快到朱亭镇政府门口,路过一座拱桥时,陈书记指着因京广铁路改道废弃的路基,满怀希望地说,期盼在原紫阳阁(朱子阁)遗址重建因当年建京广铁路而拆除的朱子阁,并利用路基建设朱熹文化广场,打造朱熹文化一条街,形成古镇的文化特色,提高小镇的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人来古镇朱亭旅游。    古有朱熹结庐讲学,近有70年代朱亭知青岁月,今有省市作家浦湾行,朱亭的前世今生似乎都跟文学结缘,跟文化较上了劲。这样的一个朱亭其实是很神秘的,是很有文化底蕴的,是很令人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