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73——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三字经讲解73——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2016-05-03    44'10''

主播: ww_echo

335 12

介绍:
【正音识字读经典】微信公益课程——泰勒吴军华老师主讲。 正音识字第73讲笔记 公元2016年5月3日早上   今天在广东的海安这里与大家一起正音识字读经典。   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下五一假期:4月30号去了佛山,佛山协会的周老师邀请吟诵爱好者在佛山图书馆做了一次展演,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吟诵与国学教育中来。30号晚上赶到茂名,进行线下交流。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做了两天的交流,整个过程非常喜悦,早上起来看到琼州海峡,讲完早课就到三亚。   在学习说文解字时,曾提到了给大家介绍了说文是两件事,什么是文什么是字?文就是独体为文,是用来说的。字就是合体为字,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合成的,字是用来解的。今天再跟大家说一个造字的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关于字的声音的来历的源头是什么?当我们看到一样东西时,如何用声音去表达?这也用一个原则来表达:拟音,拟形(象似)。也曾经说到,从声音角度讲,为什么这个字读这个音?就是拟音、拟形。比如说:骆宾王的鹅、鹅、鹅,模拟这个叫声;鸡、鸭、羊也属于拟音。再比如典型的“方”,这个桌子是方的,对着镜子看自己的嘴形,努力要变成一个方的形状,然后把这个字音说出来。“圆”的嘴形是圆的,模拟物体形状。“球”用嘴模拟球的形状,立体感比圆强一点。这就是拟形或象似。   汉字发音很重要的特点是有声调的,很早就有声调表达情感了。声调的发现比较晚,历史记载,南北朝梁武帝有个叫周舍的告诉梁武帝声调有平上去入,“天子圣哲”,刚好四声。语音还有两个重要成分:声母和韵母。通过汉字的声调、声母、韵母,及读法,合起来表达字音,再表达真实的情感。   刚从字音、字形两个源头做了个总结。讲了些基本的参考理论。   用前面总结的来正音识字三个字:首先是止止止止,止的,说文:止,下基也,像草木出。许慎是基于小篆字形的解释,后面找到甲骨文,进一步做了解释,它像一个脚印,或说是在沙地上踩一下沙子,那个脚印很像止,或者直接看脚,就明白了这个止是怎么形成的。这字独体的,是说的。下面是脚面,上面是脚趾头,画了三个脚趾,三已经代表多,实际上就代表了五个脚趾头。本义就是脚的意思,后面这个止有别的意思,后来加个足来代表脚趾。引申出停止,中断进程,止,停也。还代表阻止。本文中,“七篇止”告诉我们孟子一共有七篇,到七篇就打住。声调是上声,听起来有细小亲密的感觉。“之”和“止”形状和字音相近。“止”为草所在的位置。   再来讲“德”,属左右结构。左边读CHI,彳行走的简略写法。造字过程会把两个字拼在一起,有的时候是一部分,有的是全部写上去,来代替这个字。经常会用到“什么什么省”就是那个字的省略。彳就是行省,德的左边是行走的行,说明德一定要健行,如果德不健行,恐怕很难有德,组字时是有意义的。右边复杂一点,念DE,发音来自右边。上面一个“直”下面一个“心”,看了这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德和得是同音字。德者,得也。说文:德,升也。德须往上走,给我们很多启发。本义是道德或品行,本文中是品行的意思。   接下来再解一个字:说。这个说,说左边是言字旁,与说话,舌头有关。右边这个字到现在还用,念DUI,兑,兑现的意思。一个言一个兑,用语解说、开导的意思。说文:说,释也。引申义:劝告,责备,告知,讲说等等意思。文中用了本义。   今天早课小结:三个生字,止德说,德说是入声。从声源、形源两个角度做了个小小的总结。最后再把孟子的十二个字读一下。希望大家把这十个字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