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 Music - 布蓝登堡舞曲

Pure Music - 布蓝登堡舞曲

2014-12-04    05'28''

主播: 小梁老师学钢琴

52 3

介绍:
作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继承发展了前辈的创作成果,为后来欧洲启蒙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西欧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美称。 童年的巴赫家境贫寒,父母双亡。但他十分酷爱音乐,他的家离汉堡有三十公里远,只要那里有音乐会,身无分文的巴赫步行也要去。 一次在汉堡听完音乐会,他还想明天继续听下一场,但他没有钱了,只好无奈地踏上归途,三十公里的路一下子变得漫长起来。走到半路,天黑下来了,年幼的巴赫又饿又困,象小猫一样蜷缩在一家旅店的屋檐下,想挨过这样一个没有音乐、没有食物的寂寞之夜。夜半时分,一股扑鼻的香味撩拨得他突然醒来。这时,他头顶上的窗子“砰”地打开了,紧接着从窗口落下一包东西,落在他的身边。打开一看是一个喷香的鲱鱼头,鱼头里还藏着钱呢!是谁赐予了他今夜的晚餐?又是谁给予了他能够返回汉堡听音乐会的费用?童年的巴赫感到莫名兴奋,他抬头望望窗子,窗子已经关上了,只有头顶的繁星闪烁。他认定这是上帝赐予他的恩惠,他相信万能的上帝这时一定就藏在闪烁的星光之中。 没有人知道那扇神秘的窗子里住的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给巴赫以默默地帮助?为什么不给他更好的晚餐?莫非窗后的人早已猜到巴赫将来的命运? 那一晚,巴赫返回汉堡,继续听他的音乐会。应该说在这之前,小小的巴赫就已迷恋上了音乐。但就是从这一个夜晚开始,巴赫才真正走进了音乐。 从十八岁开始,巴赫任魏玛宫廷小提琴手,工资单中写明是“仆役”。后来前往阿恩施塔特任“新教堂”管风琴师。1707年6月任米尔豪森教堂管风琴师。同年与堂姐玛利亚·巴巴拉结婚。1708年7月任魏玛宫廷管风琴师,每月为宫廷创作新曲,因而作有大量康塔塔。1717年8月,巴赫出任克腾宫廷乐长后的六、七年,是巴赫一生中处境较为顺利的时期,也是创作上(尤其在世俗性器乐创作上)丰收的时期。克腾公爵热爱音乐,对巴赫非常器重,公爵以国库约1/30的经费作为其宫廷乐队的开支。在此期间,巴赫写出了许多很重要的代表作:《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1722)、《勃澜登堡协奏曲》(1721-1723)、《小提琴独奏奏鸣曲》(约1720)、《大提琴独奏奏鸣曲》(约1720)、《创意曲》(1723)。1724年,巴赫以其《约翰受难曲》作为经受考核的作品,去争取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长,遂获该职。巴赫在莱比锡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写下了二百六十五部宗教康塔塔、六部经文歌、五部弥撒曲、四部受难曲、三部清唱剧等宗教性乐曲。 巴赫生活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封建落后、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终生在教堂和宫廷中供职,因此其宗教音乐创作在其整个创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时代和环境的局限并未妨碍他的创作所具有的时代性和进步性。作为一个市民乐师,他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市民阶级中先进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广大德国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由于巴赫对当时早期的启蒙哲学和数学有所接触,他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巴赫对十二平均律的实践,在音乐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和影响。巴赫的音乐无论富于哲理性、戏剧性或各种生活风俗性的描绘,还是丰富的内心刻画,都达到了深切动人的境地。他的音乐常在充满压抑的气氛中,呈现出一种坚持不懈的倔强。坚实、宏大是巴赫音乐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巴赫的创作植根于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中。德国民歌、民间器乐以及在民歌基础上产生的新教众赞歌都成为巴赫音乐语言素材的基础。他将这些丰富的音乐语言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这首先表现在巴赫音乐(尤其是赋格)的主题和各个声部的个性化上。不论是短小的动机还是气息宽广的曲调,都有鲜明的轮廓和丰富的内涵。巴赫的音乐绝大部分以严谨的复调写成,其特点是复调常结成严密的音线之网,其中每根线都条理清晰、脉络鲜明,既有独立个性,又不失成为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声部都有它流畅的进行和不同的起伏,在严谨的发展中含有丰富的对比变化。 除了宗教性音乐外,巴赫的主要代表作还有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钢琴曲《半音阶级幻想曲与赋格》以及为数众多的钢琴组曲、前奏曲、赋格、即兴曲、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协奏曲和管风琴、声乐作品等。 巴赫在世时,他的作品未能广泛流传。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他的音乐日益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十九世纪初,他的祖国才象发现了新的行星一样,重新评价了巴赫,敬奉他为德国民族的骄傲。这时巴赫已离开这个世界一百年了,这是默然逝去的巴赫绝想不到的。他的作品已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从巴赫深重、含蓄又略嫌暗淡的音乐中,可以领略到一种精神,那就是十八世纪上半叶德国民族所经历的痛苦、磨难,以及包含在对宗教的虔诚信仰的深刻的哲理性的思索。其音乐思维的高度逻辑性和哲理性,艺术、技术手法的严密、精巧,始终是学习作曲者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