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普庵咒 李家祥

09 普庵咒 李家祥

2016-07-25    11'35''

主播: 山阳琴人李家祥

583 13

介绍:
《普庵咒》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咒语同时也是古琴名曲,在《神奇秘谱》中是不同于《释谈章》的独立曲目,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溥雪斋是演奏《普庵咒》的代表人物。 它的乐谱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1592)。清代大套琵琶曲和佛教丝竹曲中也有《普庵咒》这个曲名。根据琴谱旁的梵文字母的汉字译音来看,可能是帮助学习梵文发音的曲调。古代曾有普庵禅师,可能是本曲的作者。一说此曲为杭州隐士李永南作。全曲共十二段,段尾都接以共同的曲调,听来回还反复,连绵不绝,在琴曲中颇有特点。《天闻阁琴谱》评:“音韵畅达,节奏自然,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乐曲使用了较多的撮音,帮助音乐造成了古刹闻禅,庄严肃穆的气氛。曲式上有一些类似丝竹曲中曲牌联结的形式。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似闻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丛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 普庵禅师咒语在长期的诵念中,因为它那流畅的音声与规整的节奏,是很动听的,很可能形成旋律。然而,从一部咒语的诵唱,转化为一个固定的音乐,尤其是器乐,则是很困难的。 普庵禅师咒语从南宋开始,流传了将近四百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有普庵咒音乐的出现。最初出现的,是福建南音《普庵咒》。这是有心人因它的规整结构而选取,配以南音‘寡北’滚门音乐而成。其动机是为了配合寺院佛诞的福建南音演奏活动,以增添一首有佛教内容的新曲目。后来,此曲风行于当时,并形成指套。 福建南音是一个典雅古朴的乐种,它的《普庵咒》更令人有庄严肃穆的感受,从而影响到琴人纷纷仿效,按弹于丝桐,谱于琴上。于是就产生了张德新和李水南两人的创作。动机还是宗教性的:张德新是为了谱‘三教同声’而选取它入琴;李水南则是受好佛道的吕选君所托,才谱之于琴的。后来,因为当时的地理环境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三教同声》、《阳春堂琴谱》、《松弦馆琴谱》的传习系统;以及《太音希声》、《伯牙心法》、《理性元雅》另一个系统的传习。这种情况从万历一直延续至明末,两个系统才开始融汇起来。而到清初,统一的普庵咒琴曲才出现。 《普庵咒》题解 《杨抡伯牙心法》:按斯曲即普庵禅师之咒语,后人以律调拟之也。盖缘梵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音,亦有其字。华书惟琴谱有之。故七音韵鉴,出自西域,应琴七弦,斯之所由出也。昔作僧梵于给园,今付徽音于百衲;瞿云氏所误用调狂象、制毒龙者,兹可以舞鹤而驯雉矣。虽儒释固自异源,而音韵微有真契,聊寄一时之笑傲云耳。知音者其辩之。 《理性元雅》:与前谱略同。 《乐仙琴谱》:按斯曲,乃普庵师咒语,其音商,次於宫,於五行为金,而位乎西,盖梵有二合、三合、四合之韵,其声肃而清,昔作僧梵于给园,取其昭格神人,荡涤邪秽,俾识之为同调者,云云。 《蕉庵琴谱》:与《杨抡伯牙心法》略同。 《天闻阁琴谱》:(作普安咒)此操亦方外高人所作。他谱无传,系钱塘曹稚云先生手授。其音韵畅达,节奏自然。清夜弹之,逼真暮鼓晨钟,贝经梵语;如游业林,如宿禅院。令人身心俱静,可谓平调中第一操也。 《枯木禅琴谱》:即释谈章也。后人为分为二曲,本梵呗之歌,谱入琴操。其音节溜亮有驯狂象、制毒龙之意。 《醒心琴谱》:南宋普庵禅师所作。佛教咒语也,有荡涤邪秽,安心怀护之妙。原曲为梵呗之歌,后谱入琴曲。其音节清静平和,自然安稳,为静虑涤心之妙曲。 《琴心直指》:与《醒心琴谱》同。 《普庵咒》后记 《松风阁琴谱》:石耕夫子释谈真谱,余昔曾辩之矣。庚申客邗江时,鼓此曲,一见之江安候,与竹隐在远二僧;再见之於中州尹芝仙,通州徐周城丈,吴门夏于涧,张鹤民,此数人者,皆昔日曾闻夫子之释谈者也。故能辩其真伪,今而后庶几知有石耕夫子乎。 《琴瑟谱》:(作仙曲)是曲二十一段,石翁于西山,三载叶音方成,一弦至七弦一徽至外徽,兼之分数音,若连衣不断,非庄蝶庵所窃可比哉。秀水朱锡题。 《治心斋琴学练要》:无触之风,却是何声,莫当普庵咒妙音。见本来旧谱,殊觉重沓,一经蝶庵改较,庶可献释迦如来也。 《琴学初津》:是曲传自祝君听桐,音节简静,和平,用位有条,旧谱颇多繁复,所以制曲,甚有颉颃,同是谱者,顺逆繁简,相去几希,斯谱可称尽善。听桐,余师也,吴门人,有孝行,操缦有年,深得琴中三味,故其择谱之精,有非凡流所能及者。守一子跋。 《雅斋琴谱业集》:普庵祖师,南宋乾道间袁州宜春系人,俗性余,名印肃,生平伐怪,毁淫祠,灵异多端,寿八十三岁。 是谱指法圆净,节奏淡雅,读之如闻鱼山梵呗,俗虑顿消也。 庚午秋日醉竹主人评。(均转录青箱斋琴谱) 《诗梦斋琴谱》:此曲与各谱音节不同,乃晋斋原本也。乙巳初夏,雨后新晴,临窗按谱鼓之,节奏纯正,深可实也。诗梦居士记于六琴斋南窗。 《普庵咒》小标题 《雅斋琴谱业集》:“佛头”:诸佛忻临;“尾佛”:群魔潜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