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作者:齐别根纽·赫伯特(波兰),朗诵:梁媛媛

《声音》,作者:齐别根纽·赫伯特(波兰),朗诵:梁媛媛

2017-07-08    02'56''

主播: 晨韵荷声

987 5

介绍:
《赫伯特诗选·声音》 作者:齐别根纽·赫伯特(波兰) 译者:崔卫平 朗诵:梁媛媛 配乐:大提琴曲 Shire Music 『Cello Romaance』 我行走在海滩 寻找那种声音 在一道波浪和另一道波浪的喘息之间 但是这儿没有声音 只有水的古老的饶舌 却不风趣 一只白色鸟儿的翅膀 晾晒在一块石头上 我走向森林 那儿保持着 一只巨大的沙漏的微响 将叶片筛选腐土 腐土筛选为叶片 昆虫们有力的嘴巴 吃光大地上所有的沉默 我走向田野 大片的绿色和黄色 被小生物们的腿所粘牢 在与风的每一次碰击中歌唱 在大地无休止的独白里 若有某刻出现停顿 那是这样一种声音 它必定明晰嘹亮 除了私语什么也没有 轻轻的拍击骤然增加 我回到家里 我的经验呈现 进退两难的形状 要不世界是个哑巴 要不我自己是个聋子 但是也许 我们双双 注定陷入苦恼 因此我们必须 手挽手 无目的地继续 走向暗哑的喉咙 从那里升起 一种含混不清的音响 齐别根纽·赫伯特(zbigniew Herbert, 1924--1998),出生于波兰东部洛威尔,曾在华沙学习法律和哲学。虽然他的诗作很早在杂志上发表,但他的第一本诗集《光线的一种和声》直到斯大林去世以后的1956年才出版。他继而出版了好几部重要的诗集《赫尔墨斯,狗和星星》(1957),《对于客体的一种研究》(1961),《我思先生》(1974),赫伯特也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史论者,并写作广播剧。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赫伯特的诗歌具有深广的文化和历史视野,风格多变,属于那种在不同时期用不同风格写作的诗人。 赫伯特被认为是波兰最受尊崇的诗人,在国内外享有很大的声誉。罗伯特.哈斯认为赫伯特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欧洲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甚至比他同时代的米沃什及辛波丝卡更为重要。很多评论家认为他本应获得诺贝尔奖。 赫伯特曾在西方国家旅游、诵诗、教书。在波兰,他的作品要么以地下出版物的形式出现,要么是传阅在西方出版的。 赫伯特曾对年轻一代作家说:“生活总是比政党、军队、警察更加复杂, 更加神秘,也更加曲折。让我们与这种可怕真实的日常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书写我们的怀疑、焦虑和绝望。” 赫伯特见证了纳粹和斯大林两个高压时期。可是他的诗歌,并没有其他所谓政治诗人常有的歇斯底里和末世情绪。罗伯特.哈斯认为他是一个讽喻高手和极简主义者。“他永远在抵抗,他的抵抗并不遵循什么教条:纳粹占领时期,他不是共产分子;斯大林统治时期,他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民族主义者。面对一种教条, 他总是拒绝摈弃自己的真理和标准。” 赫伯特认为在波兰,诗人的角色相当于预言家,他不仅是词语的制造者,或现实的描述者,而且应该表达民间最深刻的呼声。诗歌远比一场政治危机更持久。因此诗人应该面向更长远的时间跨度。诗人只为真理发声。诗人质疑、挑战一切。 尽管诗歌的主题严肃, 赫伯特巧妙地将幽默和讽喻结合起来。他顽皮的想象力,是一种生存工具,是个体抵御国家和教会奴役的有力武器。另外,他的诗歌有很多圣经和希腊神话典故。神话这一视角,可以减弱诗歌的当下性,使得诗人可以从一个较为理智的角度去考察世界。比如他创造的“我思先生”这个角色,关注的是人性而不是意识形态。一旦诗人发现自己掉入生物或历史决定论的泥潭,他总能脱身而出,并从一段距离之外观察他的同类。 除了诗歌,赫伯特的文论和散记也值得一读。他考查的十七世纪荷兰资本主义中产阶层,是他所熟知的极权体制的一种对照。这些集游记、小说、散文为一体的文字,通过观照历史、科学、建筑和文献,看似在寻找一种意义,其实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谓过去, 它并不存在于现在,而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以上来源:外国诗歌精选公众号wgsg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