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茂慧《元宵在“闹”乡间里》

董茂慧《元宵在“闹”乡间里》

2017-02-13    10'36''

主播: 木公示羊

188 7

介绍:
但凡中国的传统节日皆称为过节,如“过年”“过清明节”“过端午节”“过中秋节”,唯有元宵节称为“闹”,久居城区,几十年的元宵过着,未能明白缘何为“闹”,直至这两年元宵节奔走在乡间进行民俗采风,方深刻体会元宵真是“闹”着过的! 闽西各处民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皆以敬神、祈福为主,近年来因网络便捷以及摄影人的大力宣传,最为出名的有:姑田游大龙、罗坊涂坊走古事、彭坊刻纸龙灯、举河举林闹春田、坎市打新婚等等。去年便听说长汀四都有个叫渔溪的村子元宵“打石佛”,不禁好奇心大起,这是怎样的风俗胆敢对神佛如此不敬?今年正月十四大早就直奔渔溪而去,欲探个究竟:为何打,如何打?!虽然没来过这个小村庄,国道边长长排的小车和旅游大巴指示着路径。下车步行,田垄上鹅黄嫩绿的小草密密麻麻地争相露头,一路桃红柳绿掩映着农家的泥墙青瓦。鞭炮碎片把水泥路铺成红地毯,浓浓的年味缠绕着春天泥土的气息。平日宁静的乡间到处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完全不用问路,跟着人流就顺利地来了“打石佛”的地方。这是小河边上一片开阔的农田,放眼看去皆是各种装备的摄影爱好者,各种贵重摄影器材无数,里三层外三层地密密麻麻堆挤在田间地头,看得我傻了眼!想到整整一年的等待,咬牙穿过人墙朝着高高竖起绑得花花绿绿的大竹竿挤去。春寒料峭挤到小河边也已经满头是汗,冷不防被巨响吓了一大跳,才发现自己居然站在土铳的旁边,用“抱头鼠窜”形容我逃离的速度再贴切不过了。远远回头再看放土铳的老人,拥挤的田间只有这片空荡荡,他悠闲地叼着烟,嘴边的笑意仿佛在嘲弄我的狼狈。顿时羞愧起来,是我们反客为主的闯入扰乱了属于他们的节日和仪式,我们只是凑热闹的看客,他们才是这儿的主宰,用所有的虔诚和热忱进行着他们的祈祷,并且包容了我们的喧哗。 小河边站着一大排青壮小伙子,手执着长长的竹竿,竹竿用红带子捆着厚厚的竹叶,顶端也用花布包裹好防止误伤。在震耳欲聋的声声土铳和人群的欢呼中,对岸四名太平天国战士装扮的壮汉抬着木轿涉河而来,木轿中安坐的果然是一块油亮的石头,传说中的“石佛公”。长者模样的一位老农立刻指挥扛着竹竿的小伙子们严阵以待,木桥才上岸便被无数的竹竿顶住,呐喊声四起,木轿要朝前冲扛竹竿的小伙则拼命顶住,拦着不让挪步。场面瞬间一片混乱,小伙子们有被挤进泥坑的、有被推倒的,一身泥猴样爬起来大吼着继续 “战斗”,双方僵持不下,直到长者下令停止。围观的摄影者大多也遭了殃,站太近的来不及躲闪的或者挨了竹竿敲打,或被卷得满身泥浆,或挤掉了镜头盖,各种尖叫和惊呼伴着笑声回荡,甚至掩盖住了土铳的巨响。抬着“石佛公”的木轿每前进一段,这样的“一冲一阻”都会上演。原本衣着光鲜,对着众多镜头耍酷的小伙子们如今掉了鞋子扯破衣裳,半身的泥泞汗水打花的脸,只是淳朴的笑容还灿烂地保持着,用他们壮实的青春和淋漓的汗水祭奠着脚下的热土。 提前撤退的我躲到小山丘上,与四个敲锣打鼓的老农并立。与他们详谈后,方明白“打石佛公”其实是有误传的,并不是“打”而是我们看到的“拦”。很久以前当地久旱无雨,田间缺水急得大家四处挖掘水源。一位老人发现田间小水沟有块大石头四周水源源不断,老人嫌石头阻水搬开,谁料水立刻消失。老人方知此石必定成仙,消息传开小河两岸人家纷纷重礼来请“石佛公”。请的人家一多必起纠纷,有抢的也就有阻拦的,以至大打出手。村中长者出面协调方平息混乱,而一抢一拦“石佛公”演变为今天的“打石佛公”仪式保留下来,表达人民对“石佛公”的热情邀请和诚挚挽留之意,争抢得越激烈来年收成越好。自然这也是乡间亲戚朋友团聚往来极好的日子,家家户户大摆宴席,谁家客人多谁家就有面子。 婉谢村民午餐的邀请,匆匆又赶往举林闹春田。不惧寒冷壮汉们抬着“关帝”老爷在放水的田里翻腾,鞭炮不断欢声不断。泥花四溅里挥洒着农人们最质朴的心愿:丰衣足食!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元宵是“闹”不是过,即是对过去一年的纪念更是对新年开始的殷切盼望,闹吧闹吧,闹一个新春来临,闹一个国泰民安,四海吉祥! (以上图片由郑秋生 华海良 黄建梅等提供) 作者简介 董茂慧,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旅游摄影协会会员、龙岩市摄影家协会会员。2014年8月在《福建日报》发表新人作品专栏,曾获2014年福建省文学新人新作奖,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进基层奖。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环球客家》《闽西日报》《海峡导报》《今日头条》等众多报纸杂志媒体发表文章十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