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情深-余芬

豆芽情深-余芬

2018-03-20    14'46''

主播: 小明读故事123

186 3

介绍:
豆芽情深 作者 余芬(古蔺县已故扶贫女干部) 朗读 小明 原文如下 每次来到菜市,南瓜黄瓜冬瓜、青菜白菜酸菜、茄子豇豆番茄,以及各种蛋、肉等,一一呈现于眼前,令人眼花缭乱。可任凭摊主们怎么招揽,我都不知买什么好,总是犹豫不决。但每每走到豆芽摊处,总会情不自禁地说:“给我称一斤吧。”而且不管是黄豆芽,还是绿豆芽,概不计较,也不问价钱,更不用看秤。即使摊主无零钱可找,我也会很干脆地说:“算了吧。”为什么唯独对豆芽要这样一往情深呢?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穷山村。记得孩提时候,生活十分清苦。一日三餐的主食就是红苕、玉米、小麦、菜团,间或有点大米夹杂其间,也似广袤的天空中点缀星星几颗。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姗姗来迟,父母拖了儿女三双。儿女多父母自然很是辛苦,光是穿衣吃饭都挺困难,再供读书就是难上加难。幸好我们那村那时都习惯称儿子为“读书的”,父母也就只好遵从这习惯,节衣缩食、东挪西借,勉强让我三个哥哥读完了初中。两个姐姐理所当然的就同于村里其他女孩一样,每天割草、扫地、洗衣、做饭。要是男女果真平等,那父母的腰身一定会更加弯曲。 值得庆幸的是,我虽然是女孩,但由于排行老幺,出生偏晚,一些外界因素对我很有利。不是吗?我到了该读书的年龄时,不仅国家已经推行了五年制义务教育,老师还有下乡动员学生入学的义务。老师们来到我家,对父母说:“男孩女孩都一样,只要多读点书,将来都会有出息。我们学校已经收到了很多女学生。希望你们不要有重男轻女思想,一定送你们幺女来上学。”于是,我就有了进校门的机会。由于学校离家很近,并且因为我家庭贫困但学习好而享受了减免学费的待遇,所以很顺利地念完了小学,还得到了东新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按东新中学录取通知书上的规定,开校时要交15.00元一半期的书学费,住校生自带被盖,每月另交30斤大米和4.50元生活费。虽然那时农村已经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但在我们那穷村还只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经济仍然很困难。临近开校,父母没提及读书之事,我也没过问。一天晚上突然醒来,发现伙房里煤油灯还亮着。隐约听见是父亲和母亲在谈话。但只有一句听得真切:“让她读吧,考上了,不读可惜了。”那是母亲那熟悉的声音。 开校了,母亲背着为我准备好的被盖和30斤大米送我去东新中学校。学校离家特远,要步行二十几里坡路。母亲走得很吃力,我想帮忙背,母亲却说我太小背不动而不让。天一亮就出发,直到中午才到学校。母亲满身是汗,衣服无一处不是湿的。以后每月的30斤大米和4.50元生活费便都是母亲这样亲自背到学校。很快三年过去了,我竟被叙永师范学校录取了。我记得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们那穷村在这以前都没有让女孩读书的习惯,而我却逢上了好时机,不仅上了学,还是第一个考上师范学校的女孩。要知道这种学校不仅国家解决了基本的吃和住,还要分配工作,毕业以后就是国家正式录用教师了。众乡邻听说后都纷纷跑来祝贺,都夸我有出息。父亲却噙着泪说:“要不是她妈硬要我让她读书,并且起早摸黑、走家串户卖3分钱一碗的豆芽凑齐她每月4.50元生活费,让她安心在学校住校读书,她也不会考上的。”我听了,很伤心地哭了。我真糊涂,竟然不知道这生活费来得这样不易。要知道,在我们那穷村,尤其是我母亲这样受过封建思想影响又没有进过一天学校读书的一位普通妇女,能想出卖豆芽这办法来挣钱简直是迈出了极为艰难的一步。何况那时左邻右舍皆是自给并且大多数不能自足的农民,不可能花钱买菜,仅距家300米左右的一条小街上住着乡供销社、粮站派驻的七八个工作人员有少量的钱买菜。每月要凑齐4.50元生活费,卖3分钱一碗的豆芽,得卖掉150碗,每天平均得卖5碗,而且整整坚持三年。我不得不十分佩服起我的母亲来。我也常想,小街上那几个人应该是经常给母亲买豆芽,难道他们真的很喜欢吃豆芽? 在师范学校的三年里,哥姐们都已成了家,家里不缺劳力,种庄稼还有政府的农技员来指导,粮食增产了,因此每学期的六七十元书学费靠卖粮食凑齐没问题了。平时我也不需要向家里要零花钱,因为可以从学校发的粮票、菜票中节省。小街上的工作人员也被乡政府召回去了,也没再派驻其他人,母亲这才结束卖豆芽的生涯。     参加工作后,我让母亲跟我住,享享清闲,可她习惯了做饭、喂猪、种庄稼,耍起难受,说什么也不肯。直到我成了家有了孩子,母亲才主动前来帮我照看孩子。母亲话语不多,总是一天到晚找家务做。让她歇歇,她却说:“比起那肩挑背磨、顶太阳冒风雨的农活来,这点家务算什么。”慢慢的我发现母亲有一个特点:每次买菜都买有豆芽,有一次吃豆芽时母亲还对我说:“现在这年头真好,卖豆芽只需摆个摊,就有那么多人去买,还是机器加工的,不费力。不像我那时,自家的豆子,自家的簸箕,天天用自家的水浇,长好了后还要背上街走家串户去卖,并且就只有那几家人买。”听了这话,我鼻子直发酸。      儿子有我母亲的照顾,不知不觉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家务自然少了许多。母亲说难耍,想回去看看在农村的我的哥姐们及母亲的几个孙子。我怎么也挽留不住。她走了,谁知她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母亲为儿女们劳苦一生,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就无声无息地走了,可母亲卖豆芽供女儿读书跳出农门的事迹却成为我们那村人们茶余饭后传唱的故事,更让直接获益的女儿——我永生难忘。我很感谢当初经常给我母亲买豆芽的那几个人,我想一定不是他们确实爱吃豆芽,而应该是在帮助一位普通的母亲实现挣点钱供女儿读书跳出农门的夙愿,就像我现在经常买豆芽,并不是代表我特别爱吃豆芽,而是怀念我那曾经为了让我安心住校读书而起早摸黑、在那条小街上走家串户卖豆芽给我挣每月4.50元生活费的母亲。 (2002.8.20母逝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