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的书房~作者李亚军

书生的书房~作者李亚军

2022-07-10    11'23''

主播: 贞礼之声

267 2

介绍:
书生的书房 托祖上的福,中年时购得有院子有地下室的房子。退休后,把地下室改造成书房,可读写,可闲乐,可度终日。 地下室有两间,一间作为卧室,一间辟为书房。书房里放了四个书橱,两个搁物架,一个木榻,一张茶桌。搬家时,整理、过滤了一下藏书,分类请进了书房。首先还是国学经典,诸子百家,孔子的,老子的,庄子的,有多种版本,包括原文,也包括解析。诗词文集,韩愈的“昌黎文集”,苏轼的“东坡全集”,还有八大家文集,唐诗宋词,以及明清散文,徐霞客游记、闲情偶寄等。其次是历史类,包括世界史、中国史、其它国别史,科技史、战争史、文化史,史记、汉书,人物传记,以及现代史,当代人物回忆录等。三是兴趣类的,比如名川大山、历史建筑、书院名刹,历史地理、各地方 志、名人故居,还有博物馆志、艺术博览,文化读物,摄影欣赏,名曲合辑等。四是成长类的,包括管理经典、科技进展、名人创业,自动自发、习惯养成、思维表达,还有王阳明、曾国藩家书,稻盛和夫及其他人的说教等。五是当代文学,有名家集子、热销图书,还有各方朋友送来的册子。我把这些书分别放在不同书橱和层板上,更多地是一种装饰,想把自己的精神图景展现出来。两个物架上,摆放着这些年来在各地旅行时,随手买来的纪念品,有啥摆啥,只代表着游历过四方,看不出品位和取向。 我早先不喝茶,到现在也不懂茶。上班时忙,常常顾不上喝水。现在有闲,经常喝水,喝多了,不放些叶子,还真喝不下去。一段时间曾喝过绿茶,但后来一喝就胃疼,转成了红茶。红茶暖胃,常常一冲一大杯,抱着杯子喝,基本用不上茶桌。冬夏之时,阳光房下变冷时,茶桌就成了我的书桌。 卧室外有一间阳光房,是院子留出来的一半。用来给地下室采光,顺便在下面另支了一个书案,成为春秋时敞亮的读写处。这也算是我的书房,而且是更喜欢的。躺在床上,睁眼就可以看到晨曦早早光顾了院子,督促自己立马起身。它是室内与室外的过渡,兼有内外的好处。坐在书桌旁,头顶着天光云影,眼看着四时变化,一点也不憋屈。在这里,可以放声读书,可以低头写作,还可以听着音乐走路,不会打搅别人,也不在乎别人。冬日户外转冷时,把绿植搬进室内,让它们温暖过冬,也让室内绿意盎然。王维说半隐最好,他的意思是半官半隐。退休后,我觉得这种兼具室内与户外的地方,也算一种半隐,也是一种最好。 除了一日三顿饭外,我基本都在楼下生活,经常下来陪伴我的,是才养了一年的小狗。世间的事都是这样,没亲身经历、不知其中滋味时,常常会对别人说三道四。真轮到自己头上,才发现养狗也有这么多的乐趣。小狗从抱回来就跟着我,把我认作是这个屋子里最亲的人。到时到点,会叫我起床,找我要吃的,挠我去方便,还会在我的身边撒娇和睡觉。越大越黏人,白天睡觉时要挤在我的椅子上。只是它舒服地睡下了,就把一大半的地方占了,我坐在椅子边边,搞得屁股生疼。 曾经有不少朋友说,要到我的书房来聊天,快一年了,却还没几个人来过。我没有专长,不会写字,不会画画,也不懂音乐,更没有那小众的篆刻或者收藏等雅好。平常的日子就是读些闲书,写点散文。这些事如白水一样,自己离不开,但对别人没吸引力。偶尔也参加别人的雅集,感受人多时的热闹,但口不能言,手不能画,在哪都觉得容不进去,慢慢就不凑热闹了。也想请人来小聚,甚至还真开车去请来两位70岁的老师,但来了也就是拉拉家常,喝点淡茶。不在一个段位,人家可以赐你书画,却不会在你这里露手。按说,老家就在城南,亲戚朋友自然不会少来。这是小时的情形。中年了,人走的路不同,性格也不同了。别人在他家里,吆五喝六地习惯了,到了你这里,说话声音都要调小,觉得别扭。所以,即使逢年过节亲戚来了,也只是到下面一转,然后就挤在楼上天南海北地聊天了。 多少年来,自己很少管家里的事,柴米油盐诸事都有妻子操持着,一切井井有条。退休后收拾家时,妻子指示,你只负责把东西搬回来,具体地由我摆放安排。她习惯了事必躬亲,有了她的秩序,我习惯了十指不沾阳春水,有着我的节奏,那就互不干扰,和谐共处。小妹退休来照顾老母亲,她们占据着上边的地盘。三顿饭做好了,她会在楼梯口喊一声。遇到我写东西一时放不下,不能及时上去时,着急想吃的小狗就会冲下来,连拱带扯地把我弄到楼上。 如此这般,一年快过去了。大约有两个月在外面跑着,去了几个省,跑了十几个县,努力坚持着“读书行走看天下”的打算。在外跑一圈,回来就赶紧作文。写出来的文章,即使刊发出来,也没多少人看。对别人来讲,在这个快消费、多选择的时代,散文太小众,写者太平常,不用太上心。对自己来讲,人生还有一大截,书中日月再长,书房氛围再好,也比不上外面的大千世界,还是想在外多跑多看。为了给自己找理由,回来就多写一点自己的文章,也多看一些别人的资料。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不断出门又入室,再快乐上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