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礼之声|周明印象~作者廉涛

贞礼之声|周明印象~作者廉涛

2023-02-03    07'22''

主播: 贞礼之声

190 1

介绍:
周明印象 作者廉涛 我收到《周山至水》创刊号,连忙打开,卷首语是周明老师写的。不长,但却充满着浓浓的乡情、亲情和激情,便不由自主地想写几句。我知道周明老师的名字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讲,河西(因我家在楼观下黄池村,与马召周家隔黑河而相望)的周家有个名人叫周明(按辈分我应该叫爷),在京城做事,事做得很阔。此后好多年,每当在《人民文学》《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上看到周明老师写的文章,便有一种亲切感,会细细地多读几遍。由于自己在宣传部门工作的缘故,也常常听陕西文化圈的人讲“到北京有事就找周明”。我便对周明老师更多了几分敬慕之情。真正见到周明老师已是30年后的事了。大约是在2003年的一个夏日,周明老师的侄子周伯衍告诉我(由于廉家和周家几代人交往甚密,我和伯衍又是高中同窗,关系自然就近了许多),周明老师和几个朋友第二天要回北京,行李较多,他和夫人去机场送行,要我帮着一块送送(由于我在机场工作)。我十分欣喜,便在航班起飞前3个多小时早早在机场等着,提前在机场宾馆安排好了饭菜。航班是晚7点多的,在静静等候的过程中,我便一遍遍琢磨周明老师的形象,想着他应该是衣着考究、气质脱俗、很有派头的模样了。6点左右,周明老师一行匆匆到了机场。一群人下车后,我竟没有在人群中看到该是很抢眼的周明老师的影子。我连忙问伯衍,伯衍一扭头嘴朝后一噘说:“后边那个穿黑衣服的不是么。”我再往后定睛一看,一个身材略瘦、穿着比较朴素的人正健步走来。说实在的,我怎么也不能把眼前的周明老师和几十年来我心中想象的周明老师的形象联系起来。握手寒暄落座之后,看到一桌饭菜,周明老师说:“这么多,太浪费了,随便吃点家乡的饭菜就行,不要破费。”硬是要我把热菜减了好几个,酒也不喝。说是吃饭,他却没吃几口,而是细细地问起我的情况。他说话声音不大、不紧不慢,却底气十足、铿锵有力,不像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地道的家乡话说得很是亲切、随和,不像有些见过大世面的人那样夸夸其谈,也不像有些在“皇城根”做事的人那样志得意满。当他听说我喜欢写点东西时,便鼓励我多写,并说写了可以寄给他,他可以推荐给有关媒体。我顺口询问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的事,没想到他当即说回京后就寄给我入会申请表。早都听说周明老师对家乡人、对家乡事有一副古道热肠,去北京找过周明老师的人对这一点几乎是众口一词,今天我算是眼见为实、亲身感受了。一周后,我便收到他从北京寄来的“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登记表”,同时还寄来了他在《旅游中国周刊》和《文汇报》上分别发表的《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开发》《没有讲完的童话》两篇大作的复印件。我没想到身兼数个社会公职、常年繁忙奔波的周明老师还记着我不经意问起的这点小事,我很感动,感动于他为人处世的认真,感动于他提携青年的真诚,感动于他经年未改的浓浓乡情…… 在此后的日子里,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收到周明老师发给我的简短却温馨的问候信息。他每回西安,我便有了与他相见的机缘。每次见面,周明老师依然是那样朴实、那样健朗、那样慈祥,他对家乡人、对晚辈依然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那样热情…… 2011年2月27日于原西安西关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