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朵谈家教》之二  不要再给孩子灌输负面信息了

《蓝朵谈家教》之二 不要再给孩子灌输负面信息了

2017-05-24    12'19''

主播: 蓝朵123

339 7

介绍:
不要再给孩子灌输负面信息了 什么叫“负面信息”?就是家长不停的抱怨、不停的唠叨、不停的指责孩子,试问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有怎能可能聪明伶俐、活泼乐观呢? 一个本来智力正常的孩子,如果你整天对他说“你个笨蛋”“你反应迟钝”“这孩子就是粗心”,时间长了,这孩子就真的会表现得比较笨,反应迟钝,而且做事粗心大意。你信不信? 家长们请不要在把这些负面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了,你的一言一行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每天都给孩子灌输这些负面信息,后果你想不到! 这样的场景,也发生在你家孩子身上吗? “一大早,7岁的小米就被妈妈的魔咒喊醒,“赶快穿衣服,不然会着凉,会打喷嚏,感冒很难受的,要去医院打针……”迷迷糊糊坐到饭桌前,妈妈又说“快点大口吃,饭都快凉了,一会肚子受凉了,闹肚子怎么办?” “上学路上,4岁的小静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跑上前说道:“说了多少回了,路上别乱蹦乱跳,会摔倒,你就是不听,看,摔疼了吧。” “放学回来,壮壮发现小区公园的水池边,一群孩子正在玩水,他立马甩开爷爷的手,冲到水池边,开始泼水,这时爷爷赶忙拽着壮壮起身,说道“乖孙子,别玩了,你看你把衣服都弄湿了,一会着凉了我怎么跟你妈交代。” “晚上9点,二年级学生小敏还在对着作业抓耳挠腮,爸爸走过来,“别发呆,快点做,再磨蹭下去十点前又睡不成觉。早上起不来,第二天又没精神。” 类似的这些场景和话语是不是相当熟悉? 因为这些语言几乎构成了大多数家长养育孩子的日常。每天因为起床、睡觉、喝饭、穿衣、玩耍,做作业等等事情,很多家庭都在不停上演拉锯战。 年幼的孩子也许懵里懵懂,“为什么大人们总说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为什么我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就会有那么多严重后果?” 而年纪稍大点的孩子,有的会无奈地执行着家长的指示,内心却嘟囔“知道了,真啰嗦。”有的会形成胆小怕事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听觉麻木,开始我行我素。 很多家长都很困惑,为什么我苦口婆心的“善意”提醒,孩子不但不领情还跟我对着干呢? 仔细想想,问题究竟出在哪? 你那些所谓的“善意”提醒真的说对了吗? 冷静下来一算,从早到晚,从你口中到底给孩子传递了多少负面信息?绝对数不清!语言暗示的力量绝对超乎你想象! 孩子想尝试某件事,你开始阻挠“别那样……那样容易……”“别不听话啊……” 孩子玩得正开心,你开始命令“会摔倒”“别弄湿衣服”“别玩坏了” 孩子喝不够水,不及时穿衣服,你开始吓唬“会上火”“会肚子疼”“感冒、发烧、打针” ...... 是啊,多少家长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负面语言的狂热传递者。 多年养成的习惯、工作生活的压力、紧张的人际关系,都会让家长变得焦虑,各种负面信息一掺杂,就很容易脱口而出,传递给孩子。 告诉孩子:你是不对的,你是错的,你不该这样,你不听话……这会导致孩子慌乱或被不受理解、不受信任的感觉深深笼罩。 家长只阻止了孩子的行为,而没有从正面告诉孩子能够做什么,该做什么。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更为有益! 家长们爱孩子的动机都没错,但是往往“祸”从口出,这就需要反思,平时一定要多练习、多积累。家长积极的言行能激发孩子积极的言行。 平时和孩子沟通时,家长不妨这样说,效果好上100倍 “穿好衣服吧,穿上就暖和了,可以开心地出门找同学玩啦。” “慢慢走,你这样就端得挺稳的。坚持一下,马上就到了。” “摔倒了不怕,我希望你记住:以后注意路上的石子,慢点走。” “香喷喷的早餐正等着你,吃得饱才能长得更高。” “我建议你用完玩具、书后及时归位,下次再找就容易了!” “抓紧时间做完作业/吃饭/洗澡等,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可以去……” “我发现,你认真一点,工整地写字,现在的字比以前漂亮了很多!” “我知道电脑和手机很有吸引力,从现在起,咱们互相监督,都在规定时间使用,我相信我们都能做到。”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而烦恼/哭闹/撒谎/打架等,希望你在想明白之后能主动跟我分享你的小秘密。不管你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我们都爱你!” “如果作业实在做不出来,就先休息吧,休息好了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向老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 ……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如何去正面引导? (1)就事论事,不要急着给孩子打标签 很多时候,当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缺点时,家长很容易把这个缺点扩大化,然后以偏概全地给孩子贴个标签。 比如,小孩子见了陌生人不敢打招呼,我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害羞呢,没点礼貌,见人也不打招呼!” 在这个平常的例子中,“害羞”“没礼貌”就是我们随手给孩子打上的标签,这对孩子的内心还是有打击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社交范围本来就很小,怕见陌生人是很正常的表现。孩子并不是真的“害羞”“没礼貌”,只是家长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我之前接触过一位妈妈,她在面对不爱打招呼的女儿时,从来不会强迫。每次见到熟人,妈妈都会模仿小孩子的声音,语气欢快、细声细气地喊一句“阿姨好”“爷爷好”“奶奶好”,然后,孩子就很开心地跟着喊。 (2)多说“应该怎么做”,少说“不要做什么”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虽然有时候话说的有点重,但也是恨铁不成钢。不过,教育孩子时的用语也是有讲究的,同一句话,换个说法,效果往往截然不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我们的批评埋怨,换成正面的鼓励、暗示。 大冷天的,孩子不想穿外套,与其说“不穿冻死你”,不如说“穿的暖暖活活,才能跟小朋友好好玩呀” 孩子用过玩具、绘本后不收拾,与其指责孩子“邋遢”,不如说“现在把玩具整理好,下次找的时候才方便” 当孩子写作业慢时,与其骂孩子“磨蹭”“墨迹”,不如告诉孩子“好好写,写完咱痛痛快快地玩” 当孩子写字不认真时,与其骂他“螃蟹爬的”“狗挠的”,不如说“你把这个横写得平一点,会比现在更好看” 同样的事情,换种说法,收获的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所以,家长们,请从此刻起做出转变,赶走负能量,给孩子传递正面、积极的内容,让孩子欣然接受,逐步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真正体会到来自家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