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民国女子苏青

【美文】民国女子苏青

2016-09-02    04'00''

主播: 上天的小四

87 2

介绍:
苏青,生于1914年 卒年1982年,籍贯浙江宁。波据说她的家庭十分富有,她祖父是举人,之后先是经商,接着由殷商变成地主,家里有几千亩田地,属于这个城市里新兴的市民群。 1935年,为发抒产女苦闷,写作散文《产女》投稿给《论语》杂志,后改题为《生男与育女》发表,是为创作的开始。40年代初因婚姻变故而成为以文为生的职业作家,作品主要发表于《宇宙风》、《逸经》、《古今》、《风雨谈》、《天地》等杂志。1943年,代表作品长篇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开始在《风雨谈》连载,一时被目为大胆女作家而毁誉纷纷;该书次年出版单行本,半年内再版九次,到1948年底,已有18版之多。又被称为“犹太女作家”。1947年,《续结婚十年》出版。苏青写作了大量散文小品,结集为《浣锦集》、《涛》、《饮食男女》、《逝水集》,此外还有长篇小说《歧途佳人》等。为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同时进入出版界,曾主办《天地》杂志,创办《小天地》杂志及四海出版社。抗战胜利后,作为落水作家被传讯。1949年后留居上海,担任越剧团专职编剧。曾编写《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与黛玉》、《李娃传》等剧目。其中1954年《宝玉与黛玉》演出连满300多场,创剧团演出最高记录。文革中多次受批斗。1982年病逝。 一位上海的女作家写苏青,开篇便说:“总觉着五十年代的上海,哪怕只剩下一个旗袍装,也应当是苏青,因为什么?因为她是张爱玲的朋友。”   可是苏青穿着一套女式的人民装。   觉得这个推理真是毫无逻辑。想想看,凭什么苏青是张爱玲的朋友就应该与她一样,穿着旗袍呀。看看苏青写过的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字,就该知道,她们是不一样的。   苏青的那篇文章叫《衣着出位的张爱玲》,其中写道:“还有一次,张爱玲忽然问我,‘你找得到你祖母的衣裳找不到?’我说:‘干嘛?’她说:‘你可以穿她的衣裳呀!’我说:‘我穿她的衣裳,不是像穿寿衣一样吗?’她说:‘那有什么关系,别致。’”   苏青形容张爱玲:“她穿西装,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18世纪的少妇,她穿旗袍,会把自己打扮得像我们的祖母或太祖母,脸是年轻人的脸,服装是老古董的服装,就是如此,融会了古今中外的大噱头,她把自己先安排成一个传奇人物。”   看看吧,这才是真实的苏青和张爱玲。她们是朋友,性格却不同,当年记者招待会,请苏青与张爱玲回答关于妇女、家庭、婚姻的问题,苏青的话总比张爱玲多,且回答得伶俐干脆有条理,相比而言,张爱玲的回答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写《金锁记》的作者说的话。不但少言,回答也不精彩,完全被苏青占了上风。   如果单论表达,张爱玲无论如何不及苏青的。她们只是朋友,谁也不能代替谁。   关于服装,张爱玲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沉默的人,衣服就是一种语言。   不善谈吐的张爱玲为何在服装上,要把自己安排成一个传奇,就是因为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她无法用语言占上风。但抢眼的衣服,是可以给一个人打上鲜明烙印的。   如果套用张爱玲的话,苏青显然是不需用服装来招人眼目的,她长得不难看,胡兰成说苏青:“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   苏青的性格也好,话多却不觉唠叨。为何张爱玲能与苏青做朋友,还有一点,作为女性比较难能可贵,就是苏青不嫉妒。她不嫉妒张爱玲的才华,反倒是欣赏。在她做杂志期间,常常催张爱玲按时交稿。张爱玲认识胡兰成也是因为苏青,且不说这场认识是否正确,换了有的女人是不肯把异性的朋友介绍给同性的,但胡兰成问到张爱玲时,苏青说,对方是个很有才华的女性。胡兰成再要地址时,苏青便写给了他。   隔了70年的光阴,我常常揣想,那时的苏青是如何与张爱玲交往的?张爱玲惊艳的文字让苏青欣赏,但这样的欣赏是没有半点不悦的,张爱玲文字张扬,行事却低调,这样的低调,便是在苏青这样爽朗清高的人面前,也恰到好处。张爱玲符合苏青的交友标准,才华相当,为人不琐碎,不是非。   于是,她们通过文字相识,往来成为心灵上的朋友。   苏青也不是凡名人都能欣赏的,她就顶不喜欢冰心。她对不喜欢的人,说起话来就刻薄,她说:“从前看冰心的诗和文章,觉得很美丽,后来看到她的照片,原来非常难看,又想到她在作品中常卖弄她的女性美,就没有兴趣再读她的文章了。”   苏青还是很注重人与文的相合的。张爱玲文字的冷艳与她为人的清冷,便比较合拍。   如果说张爱玲有些虚无,那么苏青则是世俗的,她喜欢热闹,不甘寂寞,不伪装自己,想什么说什么。   苏青心性虽高,骨子里却很女人。她说:“我就独怕做了女皇,做了女皇谁又配做我的配偶呢?”她是不喜欢领导别人的。   如果与男人一起吃饭,她付了账,一方面会觉得骄傲,另一方面则会有些悲哀,因为失去被保护的权利了。   苏青虽比张爱玲泼辣些,内心也是倚赖于男人的。她就说,女朋友至多只能懂得,男朋友才能够安慰呀。而女人是需要安慰的。   单看苏青,不了解她的人,以为她万事如意,性格才会这么乐观。事实却恰好相反。如果阮玲玉与苏青比,苏青的命运不见得好多少,但苏青走的却是与阮玲玉完全相反的路。   苏青出生在宁波的大户人家,初中时因和男生李钦后同台表演《孔雀东南飞》,被李家长辈看上。那台晚会结束后,李家的账房先生便前去提亲了。 对于李钦后,苏青谈不上爱,感觉就像是兄长,又因相处日久,而像个家里人。这场家长做主的婚姻,苏青与李钦后都没有反对,也许是没有过别的感情,就此认了。   但是这场婚姻,也结束了苏青的一些梦想。苏青的理想是做外交官,她还真考上了。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的外文系,宁波六个县也就考上她一个。苏青徜徉在校园里,是说不出的喜悦。谁知李钦后在考上上海的一所大学后,家里人怕他在外面管不住自己,就命他与苏青先完婚再去读书。他们照办了,照办的结局就是:苏青在返校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   苏青做女外交官的梦想也随之破灭。苏青退学回家了,孩子生下来,她即跌入于另一个深渊。因是女孩,婆家很不待见她,苏青被宠的日子结束了。   苏青一连生了两个女孩,公婆连孩子看一眼都不想看,丈夫对她也不够好。苏青失望之余开始给报社写稿。她的第一篇散文写的就是亲身经历的事《产女》,将她生了女孩之后的不幸处境,写入文章,在得到发表后,苏青终于找到自己的方向。   苏青的离婚是因为丈夫不忠。在他们与作家徐讦做邻居时,李钦后与徐讦的妻子珠胎暗结,让苏青彻底失望。   面对如此不幸的生活,苏青全盘接受,并且心高气傲地不让自己受伤。   胡兰成说苏青,“她的离婚具有几种心理成分,一种是女孩子式的负气,对人生负气,不是背叛人生;另一种是成年人的明达,觉得事情非如此安排不可,她就如此安排了。她不同于娜拉的地方是,娜拉的出走是没有选择的,苏青的出走却是安详的。”   苏青因这场婚姻,而变得世俗,却世俗得很高贵,她做职业女性,看顾孩子,余时才是写自己的稿子。   苏青一直比张爱玲活得真实,因此也比张爱玲抗打击。   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女人常说男人都不可靠,你们以为怎样?   苏青答:“我并不存在什么偏见,只不过在一切都不可靠的现实社会里,还是金钱和孩子着实一些。”   而张爱玲,她会选择男人与金钱,但绝对不会选孩子。   因此苏青的爱是具有包容性的,她虽然需要家庭,需要男朋友的安慰,但若没有,她一样会把自己活得很好。   在骨子里,苏青还是没有张爱玲冷。尽管她遭遇了那么多不幸,内心却依然对人生抱有太多希望。   苏青有着女人一些琐碎的希望与抱怨,觉得男女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女人要生产,因而男人应该对女人各方面都好一些。在未出嫁前,她觉得做职业妇女很神圣,可真正做了职业妇女,那种辛苦又让她觉得很苦闷。   苏青的文字因而很家常,她就是在炊烟里写故事,与周围的人是没有隔膜的。   苏青喜欢强势的男人,“本性忠厚,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等更好。要有生活情趣,年龄比女方大五岁至十岁。”   苏青对生活,对写作对爱人的要求一直是具体的,可以触摸的。不像张爱玲,要找的男人必是要她崇拜的,比她有经验的。张爱玲的内心才始终是个需要被纵容的小女孩。而苏青,是女人。   苏青是那种穿最家常衣服,出门做事,回来打理家务,却能把自己弄得神清气爽的女人,至于穿女式的人民装,她注重的一定不是剪裁的可体,而是适用及舒服。   可以肯定的是,张爱玲是不会穿女式人民装的,就是穿了,也会把衣服修改得不再是人民装的样子,张爱玲追求的人生也是如衣服一样,她要别致的。   苏青与张爱玲,永远是两个极端,但也许这样,正好互补,两个有才华的女人,可以真心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而没有彼此的嫉妒,留下的,只有两个女子相互欣赏的好。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一匹葱绿配桃红的绸,苍凉得华丽无比。而苏青,却是一段锦,虽不及绸高贵,却有着简单健康的底子,丝丝缕缕把花都绣在了我们的心头上,端详着看,那紧凑明倩的眉眼似有一种横了心的锋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