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第130期《平园筝诗》

弦谈第130期《平园筝诗》

2018-01-25    13'52''

主播: 中国古筝网

565 13

介绍:
在筝乐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位前辈,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筝乐大师。师从民族音乐家史荫美先生和河南筝派奠基人魏子猷(you二声)先生。他为筝乐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自费刊印了中国筝史上第一本筝谱《拟筝谱》,填补了“筝无专谱”的空白。在四十年前,台湾能弹筝的人寥寥无几,在他的大力提倡和辛勤耕耘下,台湾学习古筝的人已达数十余万人。当他周游世界,每有机遇,便以独奏音乐会的形式宣传古筝,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使者,他就是梁在平先生。 梁在平一生为筝创作了40余首作品。早年,先生同时学习琴和筝,两件乐器的互补研习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相较一些仅套用旋律为主,在音乐风格上偏向将琴曲“古筝化”的方式,梁先生对古琴乐曲和古琴音乐元素的掌握以及运用上,要更为透彻。先生对两件乐器由外而内的揣摩,使古琴对他的筝曲创作,分别从作品标题、音乐素材和弹奏技法上均产生影响。 为古筝和古琴创作的《平园筝诗》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通过筝和琴的对话,表达了对友情的呼唤与淡淡的哀愁。在这首作品中,筝对古琴借鉴体现在演奏技法上。梁在平先生在他的著作《筝路历程文集》中说:我的作曲精神是采用古琴的吟揉进退的特色与意境超然的泛音,运用到筝曲上。有时在琴曲上不能表达的音色,在筝曲上可以表达出来。 这首作品中,两件乐器由一段泛音的对话引入。在20世纪中叶前,传统筝曲中较少出现泛音,先生在他的创作中模仿古琴的乐曲结构,开始大量将这个技法作为乐曲的引子和尾声出现在作品中。进入正段后,出现了大量的揉按,这是梁先生作品中最显著的特征。他的作品最初是为16弦钢丝筝创作的,钢丝筝的余韵更悠长,可以将尾音持续数拍,起到绵延不断的效果。《平园筝诗》出现大篇幅的揉弦,不同于通常装饰性的揉弦,随性按放,它的幅度已接近滑音的效果,并且具有明确的节奏轮廓。这种特有的吟揉和频繁多变的按滑,使音与音之间产生飘忽不定、微分关系,更加显著的表现出萧瑟、哀愁之情。 本文写作参考: 杨娜妮:《雁柱朱弦 琴韵筝声》,载《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樊蔚慈:《<琴韵筝声>——论梁在平与陈蕾士筝乐风格中的古琴逸韵》 梁在平:《筝路历程文集》
上一期: 《出水莲》
下一期: 《江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