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谈第166期《苏武思乡》

弦谈第166期《苏武思乡》

2018-09-13    08'25''

主播: 中国古筝网

2863 24

介绍:
曹东扶先生是近代河南筝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始和发扬的曹派古筝艺术,在河南筝乐中具有强烈鲜明的特色。曹派古筝有一套曲目完整、内容丰富的筝曲,这些筝曲以河南板头曲为主,内容分别有写情、写景、以及根据民间音乐、戏曲曲牌素材加工的筝曲。 在写情的筝曲中,有大量取材于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的作品,如《苏武思乡》、《陈杏元和番》、《陈杏元落院》、《孟姜女》等。今天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由曹东扶先生传谱,曹桂芬老师演奏的《苏武思乡》。 作品取材于“苏武牧羊”的历史典故: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古代官员名称)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了下来。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但都被苏武严词拒绝;后来他被流放到北海边牧羊,并被告知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才获释回汉。 以这个故事为背景,作品表达了苏武被扣留期间,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在《苏武思乡》中,运用到了曹派古筝几种极具特点的演奏手法:左手的大颤、小颤和密摇,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苏武忧郁、苦闷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眷恋和向往。 首先,“大颤”故名思义,是幅度较大的颤音,采用大臂的力量颤弦。它的力度比较强,常出现在4、7等不带上下滑的音上,用于表现激烈的情感。 而“小颤”是幅度较小,非常密的颤音,用小臂的力量极快的颤弦。它常常出现在带有下滑音的音符上,呈现出人物内心细微的变化。 在河南筝中,也有用到“揉弦”,但不太多,通常是以点缀的形式出现。仅仅左手颤弦的运用,在曹派流传的河南筝中就有极为细致的划分,可想它的音乐也是极其生动细腻的。 除此之外,曹桂芬老师在作品中的摇指也是令人叹为观止,均匀、持久、饱满又流畅,不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是非常难做到的,它将乐曲烘托的更有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效果。 文章参考:《再谈曹派的古筝艺术》——曹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