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朗读《保富法》连载之二 镜子群公众平台

张宁朗读《保富法》连载之二 镜子群公众平台

2016-08-16    09'07''

主播: 爱与幸福镜子群播报

304 7

介绍:
《保富法》连载之二---一世功德任凭说 不留钱财留福德 《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过得幸福,所以拼命想发财。通过上期中几十家的事实,我们不难看到,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 那么在这一期中我们将继续随云台先生,去领略他《保富法》中的精华—名家之法。感谢您的品读,香留指下,欢迎转发! 《保富法》 聂云台 (二)曾国藩躬行廉洁 范仲淹舍财救众 话接上文:最明显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间房子,也未曾买过一亩田地。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两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的,就可称为富家了。 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逝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号、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良心,而君子却是不为的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得很详细,而外面人却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同事下级)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无违誓言;这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诸葛亮)是同一风格的。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也受益不小。所以,为官者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贪钱,那么部下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老百姓就会受害不小了。 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做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见地理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让全苏州人的子弟在此处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兴发显贵,那样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堂。 他念念在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的四个儿子都发达显贵,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的楷模。他的儿子们曾经请求他在京里购买一所花园宅第,以便退休养老时娱乐,他却说:“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园林甚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何必非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范文正公的几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着布素衣服。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照普通人的心理,以为这样太不替子孙打算了,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单是四个儿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继承他父亲的思想,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很多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子孙后代。 有道是:世人若为子孙谋,且为子孙多造福,躬行廉洁少私欲,存心行事多济众。亲爱的们,你受启发了吗?诸子尚有百家,那接下来还会有谁会与我们见面呐?请继续关注镜子群公众平台一镜子越来越好,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