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诵读||职业素养和职场方法论(4)《春节特刊》  偶趣

香茗诵读||职业素养和职场方法论(4)《春节特刊》 偶趣

2020-02-20    30'53''

主播: 播 客 香 茗

375 1

介绍:
心态是最好的本钱 在职业生涯中,情绪化是职业化的死对头。我们在工作中要显得客观、理性、职业,就要加强情绪管理,克服情绪化。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绝大多数人智商(IQ)没有多大区别,而情商(EQ)有很大差异,真正决定事业成功的并非IQ,而是EQ,也就是说那些善于处理情绪,并能察觉别人情绪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有位大师说过:“一个人处理情绪的速度,就是他迈向成功的速度。” 一、我不再抱怨 所谓抱怨,就是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他人或环境。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有些人形单影只、离群索居;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整天怨气十足,他们的生活状态真的相差那么远吗?上期我们探讨归因理论时强调,问题都是自己的,也只有到了这个境界我们才会勇于为自己负责,而不怨天尤人。 不仅是归因上的差别,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大有不同。我们往往认为,一个外部事件导致了我们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其实不然。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了ABC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不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直接原因,而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直接引起,经常是对一起事件的错误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导致了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 A(Activating ev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从A到C必须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因此,情绪的产生源于外部事件和人的信念的相互作用。 不是世界本身不同,而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样,差别在于每个人的认知、理解、信念,归结起来就是心态不同。心态是人的心理状态,它直接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是你对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乐。同样是半杯水,有人说杯子是半空的,也有人说杯子是半满的。杯中水没有变,不同的是人的看法。。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职业生涯中的竞争表面看是知识、能力、职位、业绩和机遇的竞争,实质上是职业心态和人生态度的竞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看到什么样的外部世界。 稻盛和夫自少年时代起就一直在逆境中成长。他说“我从27岁创办公司时就懂得,人生会随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发生改变。如果总是抱怨,想法消极,或者总是心情不愉快,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灰暗;如果以积极开朗的心情去努力,人生就会好转。心态可以决定你的人生是朝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 有一个小男孩,一次长跑比赛回到家里,父亲看到他很高兴,马上就问:你是不是得了第一名?他说:没有啊,我得了第二名。父亲不以为然:得了第二名有什么好高兴的。这个小男孩怎么说?他说:爸爸,你知道吗?那个第一名不知道被我追的有多惨!这个小孩的心态就是一个积极的心态。他看重的是跑步的过程,虽然他只得了第二名,但他很快乐。这个快乐没有来自于比赛结果,而是来自于孩子的看法——第一名被他追得很惨。而爸爸没有体会到孩子的快乐,因为爸爸更看重结果。 心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法国作家雨果有云:“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积极的心态能帮我们获得健康、快乐和财富;而消极的心态带给我们的只会是抑郁、痛苦和更多的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处境,会遇到逆境,会有被拒绝或接受负面反馈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或他人的态度,但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就像拍照片要选一个好的角度,让事物显得更美,那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为什么要选一个消极的角度,然后纠结其中呢? 生理学认为,如果我们不断重复某件事或某种情绪,我们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很阳光、很自信,他每天就在强化那部分连接,就会形成一个积极的情绪模式;反之,如果每天都很生气,有挫败感,想抱怨,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个消极的情绪模式。 每个不愉快的情绪,放进身体里都是坏东西。消极情绪就像感冒,不仅经常要犯,长期忽略不治还会久拖成疾,转成肺炎。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处境倒霉、被人歧视,那就得从自身找找原因了。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ABC理论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当自己情绪的主人。当无法选择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无法改变环境时,我们就调整情绪来适应环境。 所有过往的经历,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很多时候境遇好与不好,其实也只是那个时点的一个局限判断。生活就像一幅油画,离远了看才是风景。回过头看我们过往的经历,真正带给我们最大价值和财富的,往往是最辛苦、最难熬的那些年、那些事。 人生中很多看似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则和规律在左右着我们的人生。在比尔·盖茨写给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二是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公平是相对的,不合理确实存在,抱怨就可以改变世界么?人生的成功之道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有胸怀去包容和适应自己不能掌控的,并有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二、主动假设责任 “主动假设责任”最早出现于Intel公司的企业文化:很多工作无法界定得那么清楚,要求员工主动假设自己的责任,以便使许多边际工作得以完成。这与我们通常所讲的“主动承担责任”有些细微的差别,“主动承担责任”指对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不回避、不推诿,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责任程度上的加强和深化;而“主动假设责任”则指积极承担那些责任主体不明确的责任,是责任范围上的延展和拓宽。 无论在哪里,管理制度不可能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规定的那么具体明确,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则需要靠人的主动性去弥补。这时组织中的个体愿意不愿意主动介入,以什么态度去参与,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解决,解决问题的效果怎么样,就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责任心了。 例如,现在多数办公大楼外面都有玻璃幕墙、灯箱广告或霓虹灯标识,玻璃、广告被风雨吹坏了,或是霓虹灯一两个笔画不亮了是经常的事。如果普通员工发现这个情况,他要不要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报告,相信好多单位的制度都没有明确规定,这就是主动假设责任的企业文化起作用的地方。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缺少笔画的灯箱连续闪烁好多天无人问津…… 社会好似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在麦当劳,如果没人扫地,店长会去扫地,也会帮人点餐。如果有一队排得很长,其他队人很少,一定会有人说:那边的客人请到这边来。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如果一个员工在平常工作中,总能超出预期完成任务,就意味着他能够承担更艰苦的任务、担当更重要的职位,那么领导对他委以重任就会为期不远了。 在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全国各地广大医护人员甘冒风险、踊跃请战、奔赴一线,不就是主动假设责任最鲜活的例子吗?每一位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的医护人员,都是勇于担当的,都值得我们礼赞。 当鼠年这个春节全国人民都宅在家里“避险”的时候,两位老人以及他们的团队奔波忙碌的身影却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两位老专家在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享受照顾的年纪,挺身而出、主动赴险,呵护着亿万公众的健康,危难时刻更显英雄本色,他们也因此成为全民族的耀眼明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追捧。 这两位老人,一位是84岁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2003年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钟南山,他临危受命,披挂出征;一位是73岁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她主动请战、义无反顾。 作为传染病学和抗击过“非典”的专家,他们太知道隔离的重要性了,因此强烈建议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们自己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疫情发生伊始,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一行6人即抵达武汉,查看疫情,提出防控建议。 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中,钟南山带领广医一院承担了广东绝大部分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医务人员的抢救重任,说出了“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豪言,连续奋战193天,创下全国医院非典防治工作的纪录,取得了治愈出院率93%的成绩。在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此次他依然和17年前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在疫情最严重的第一线。 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李兰娟院士多次表示:“我个人已经向国家提出来了,我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看到武汉确诊人数增加,她再次向国家卫健委请缨,带队驰援武汉,而且“没考虑什么时候回来”。她说:“当前抗新冠病进入关键期,浙江在抗击H7N9时,总结了一套经验。会把浙江经验带过去,希望武汉的危重症病人得到救治” 。 他们再一次感动了中国人,鼓舞了国人战胜疫情的士气,被誉为“为国为民真国士”。 三、延迟满足 上述这些问题都涉及延迟满足。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目标,而主动放弃当前满足的自我调控行为。大体上可概括为三方面内涵:一是在目标之间会不会进行权衡;二是愿不愿意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眼前的满足;三是有没有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不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把目光放在真正长远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希望得到回报。“板凳要坐十年冷”,“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都表达了成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回报是成功之后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棉花糖实验”在理论上阐述了延迟满足的道理。 现在比较火的系列丛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通篇在讨论如何助力心智成熟。作者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