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茗诵读//《新民主主义为什么提前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

香茗诵读//《新民主主义为什么提前结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

2023-03-10    16'55''

主播: 播 客 香 茗

424 1

介绍:
新民主主义为什么提前结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0)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未充分展开即遭废止,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不到7年也提前结束了。改变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是其继任者斯大林,而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政策的是***本人。在历史的大剧中,领袖既是“剧作者”,也是“剧中人”,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 如果没有朝鲜战争; 如果没有战争中暴露出中美之间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如果没有苏联老子党自居,排斥中国共产**新民主主义政策; 如果不是贫富差距、土地兼并问题逐步抬头; 如果不是黑心资本家用废烂棉花制作急救包,用变质腐坏原材料制造罐头食品供应朝鲜前线,造成志愿军战士致病、致残; 如果没有资本腐蚀权力、权力与资本结合的苗头,贪腐与行贿伴生。 如果上述“六个如果”发生,历史也许会改写。但这些事实条件能够避免吗?回过头看,它们都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如果没有爆发朝鲜战争,也许会有台海危机或者其他什么危机,美国绝不会听任一个在同盟系统之外的东方大国走向强大。除了1955年3月生效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与我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签了不少共同防务协定,打造了一条新月形的针对中国大陆的遏制锁链。 第二,当时的*****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实践经验,缺乏道路自信,理论准备不足,还没有形成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认识。而苏联通过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树立了成功的样板,我们又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那个时点上,赶考的*****很难抗拒苏联的态度。 第三,有没有朝鲜战争,中美工业差距都摆在那里。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一个民族的自信。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几代人的梦想和渴望。而我们的工业化是在基础薄弱、强敌环伺、外部封锁的环境下起步的,只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行强大的社会动员,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路子。 第四,私有制促进私有产权、鼓励市场竞争,其生产方式和运行逻辑必然会产生优胜劣汰,私人资本就有可能利用行贿、偷工减料、偷逃税款、以次充好、与权力结盟等一切手段创造财富、巩固自身存在。私有制的存在,加之缺乏健全的法治智慧和手段,就会导致“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结果,就会与***等老一辈革命家共同富裕的理想产生冲突。 历史合力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汇聚。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因素有多个,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力都奔着同一个方向——社会主义,所以,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加速社会主义改造几乎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 一、推力之一:私营经济的不法行为和不良后果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农村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贫富差距,土地买卖导致了土地集中的苗头;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有所抬头;资本家拉拢腐蚀**干部,出现官商勾结的苗头。这些现象引起了***的高度警觉,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这是新生的人民政权抑制私营经济负面性、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首场战役。 “三反”运动是在*****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但在“三反”运动中又暴露出少数资本家不满足于守法经营的正当利润,以各种非法手段谋取超额利润,不法商人与国家机关中的贪污分子内外勾结从事犯罪活动等情况,进而中央在私营工商界开展了一场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政府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制度,并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 不法资本家惟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行为,对干部腐化变质、权力与资本结合、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高度警觉,促使***思考在****之外,彻底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办法。 二、推力之二:苏联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时,国际上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一举过渡”的政策,建立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步到位进入社会主义。对于我国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并实行新民主主义,苏联是不赞同的,并讥讽为对资本主义“采取的调情政策”。 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对我国提供的经济援助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了工业化,在短期内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成功经验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极其权威的示范作用。苏联模式的高效和成功对*****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拉力之一: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的需要 中国的工业化大约比西方滞后了100年~200年。关于工业化的路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自然孕育、自然发生、自我发展的道路,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从纺织工业、机械制造再到重化工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改变了世界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已不可能再有自然孕育、自我发展的机会,要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就只能走重工业优先的快速工业化道路。 从洋务派向西方寻求“机船矿路”,到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再到***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建设计划》,均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快速工业化的思路。朝鲜战争凸显了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落后的现实,增强了我们党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的紧迫感。在同中央领导开会的时候,***曾直言,“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以会这么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在工业上存在很大短板,解决部队的武器装备迫在眉睫!” 在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指出: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原料的投入,私人经济无力投入,小农经济也满足不了原料供应,需要动用国家的力量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资金和技术力量,“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苏联,建立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既解决了工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需求不断增长与小农经济产量不高之间的矛盾。 四、拉力之二:对美好新社会的心驰神往 新中国代表着民族独立、风清气正、共同富裕,也就代表了希望。对于一个美好的事物,人们往往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是*****在纲领中早已确定的目标。 经过浴血奋战28年,新中国成立了,执政的共产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改造旧山河了,而社会主义的苏联蒸蒸日上,老百姓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不难想象,当年全国上下对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憧憬向往,对缩短“过桥”时间“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的踌躇满志。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了国家富强的发展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对小农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小农经济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的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仅仅实行土地的小生产私有并不能保证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有了目标,有了奔头,有了方向,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努力增加生产,积极交售粮棉,供应各种农副产品,大批青壮农民被工矿、建筑企业吸收加入工人队伍。在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背景下,农业互助合作带来的优势,为农业合作化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农民合作化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向往着拖拉机耕地和过上苏联集体农庄的生活。 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科技文化工作者也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在海外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待遇回到新中国。荣毅仁、王光英等商界领袖,激情满怀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对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无限憧憬,激发出从未有过的劳动热情。 五、拉力之三:经济顺利恢复增强了自信 随着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长。1950年初,国营经济已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的80%。三年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和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大大增强了我们党执政的自信。 土地改革后在农村普遍开展的互助合作,初步显示了将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增加农业生产的优越性;随着经济运行中计划性不断增强,加上对原料和产品实行统购包销,辅之政府贷款、工人监督等因素,私营工商业已经融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呈现出从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形式;私营金融业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各项过渡条件日臻成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被称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上述历史条件的合力促使我们党仅用七年多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有其自身规律,只有将历史放在当时的条件下才能理性看待,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苛求前人,只能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社会主义改造有着哪些中国特色,敬请关注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