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高考来时路》作者:李飞湖 播音:亦文

《回望高考来时路》作者:李飞湖 播音:亦文

2016-06-09    11'34''

主播: 亦小文

336 6

介绍:
《回望高考来时路》 作者:李飞湖 播音:亦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生长在中国农村的孩子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唯一出路就是考大学。回想起来,距离我的高考日已经过去35年了。 我读小学时,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领养生产队里的牛,下午放牛不读书,还可以给家里挣几个工分。我的父母虽说是农民,但都知道读书是农村人唯一的出路,因此从不让我养牛挣工分。记得有一天下午,我逃课偷偷跟着小伙伴去放牛玩。母亲得知后,用小竹条“痛打”了我一顿。在母亲严厉地教导下,我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不但是村里同班同学中最好的,在学校也是名列前茅。 我就读的公社中学离家有两里多路,初中时走读。那时,我们三五个小伙伴,每天四趟走在通往学校的沙石路上。记得学校附近有一段羊肠小山道,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一般都走那条道去学校。但是逢上大雨,雨水就会冲刷在小道上,水流还很急,根本无法下脚。 那年中考结束后,我和班里的前五名同学都被县重点高中——县一中录取了。好心的老师知道我的父母年岁大,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到四五十公里外的县城里住校读高中有困难,就让我填报中专学校。那时重点高中分数线比中专高很多,我们都在想选择上中专一定会被录取的。 提交了中专志愿以后,我就很高兴地在家里等候通知书的到来。然而,一直等到下个学期开学,还没有等到我的中专录取通知书。那时候,家里除了我读书识字外,父母都是目不识丁老实地道的农民,也不知道能通过什么渠道可以打听,就这样,我在下学期开学一个月后,不得已回到公社中学上高中,错过了读县一中的机会。更为糟糕的是,因为晚到校一个月,英语课本没有了,我只好每天借同学的抄。本来农村孩子学英语就没优势,再加上第一学期关键的启蒙阶段没有跟上班,因此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理想。 到了高三,学校要求必须住校。我们中学的学生宿舍,是临时腾出来的一间大教室,里面摆七八张木床,而且是全是上下铺。这样,十五六个同学住在一起,摊到每个学生只要交很少的住读费。做饭用的柴可以折钱交,也可以直接从家里挑柴火给学校,我每次都是交柴火。记得那时,每周一早晨,因为要挑柴火到学校,我总是早早地就出门了。住校期间,自己带铝饭盒在校食堂蒸饭,因为没有钱买食堂里的炒菜吃,总是在饭盒里放一个自家种的土豆。我把土豆中间挖个洞,放一点盐在里面,然后再用挖出来的土豆块封起来,这样,饭和土豆一起蒸熟,盐还不会跑到米饭里。 那时的高考是在每年7月的7-9号三天进行,农村中学的学生都要到县城中学来考试,住宿就成了大问题,因为农村的学生是没有钱住旅社的。 我那年高考,学校有三十多名高考生。我们在带队老师的安排下,每人自带一床单人草席,来到当时即将完工的县财政局二楼,楼里两间空旷的办公室就是我们临时住宿的地方。我们把水泥地面拖洗干净,铺上草席,就是那三天高考的床位了。现在看来,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是在当时,真的很感谢老师为我们找到那么好住的地方,因为,当我们躺在水泥地面的草席上,感觉比学校的宿舍要凉快多了!晚上,我趴在窗台上,看着周围有灯光的楼房,看着楼下有路灯的街道,以及来回的车辆和人群,就浮想联翩:将来我要是能在这里工作就太好了…… 我“有幸”参加了三次高考。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能参加三次高考,是十分不容易的。当年曾与我同走一条上学路的小伙伴们,大多是只参加一次高考,有的根本没参加高考就回家当农民了。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真的是凤毛麟角,录取比例很低,农村学生上不了大学是很正常的事。 我的第一次高考,距录取分数线差2分,还是英语拖了后腿。父母毫无疑问地同意我复读再考。 第二次高考,语文分数58分,老师和我都不相信这个分数。那时语文总分120分,我怎么可能只考58分呢?那个时候,高考查分可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几经周折,招生办回复,语文分数确实搞错了。得知再一次落榜后,我真的很伤心,自己一个人躺在堂屋长条椅子上,痛哭了一上午。 我从小就有勤劳动手的习惯,长大后,常利用假期为家里的老房子拆墙改门、粉涮石灰、做木工、编竹篾做箩筐等样样会做,家里有个肯学能干的娃,父母亲就很受左邻右舍的羡慕。第二次高考失败,我面临着是在家当农民学木工,还是继续复读再考的艰难选择。 终于熬到快开学了。我同村的物理老师来到家里跟我和母亲说:“湖儿聪明勤奋,要是再补习一年,应该是可以考上大学的!”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父母的支持,我再一次鼓起勇气,走上复读之路。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决定早出晚归不住校。母亲为了贴补家用供我读书,每年春节前,都要做很多油面,然后赶早挑到邻乡去卖钱或是换麦子。母亲四十岁时生下的我,年近六旬的她身体瘦小,挑担子很吃力,因此每次换面,我都帮她挑着送走很长一段路再返回学校。为了上学不迟到,我和母亲总是天没亮就出门,直到如今,我们娘俩在雪天路上留下的第一串脚印,一直深深记在脑海中。 送面路上,母亲常给我介绍换面经验,告诉我昨天去了什么地方,今天准备到哪个地方。母亲怕耽误我上课,经常赶我早点返回,我总是坚持一定要送到一个叫“长岭”的地方。我说:“挑担走路,还能取暖,等会坐在课堂上就不冷了,一举两得。”母亲这才安心地让我陪着再往前走一段。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次高考我终于成功了!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年迈的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们辛苦养育的儿子终于跳出龙门,成为本村第二位走出乡村人人称羡的大学生了! 2016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