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文人的玻璃心

谁来拯救文人的玻璃心

2016-05-12    09'58''

主播: 初语 电台

258 8

介绍:
谁来拯救文人的玻璃心 作者,韩小小 无论男女,但凡是文人,都有一颗玻璃心。 在我眼中,文人不一定非要是写过书、有名气的作家,在生活中喜欢用文字记录一些事件、情感的都是文人。文人不是抱怨生活中的不幸,自怨自艾,而是你在文字里能够看到他们的苦,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却也分明看得到他们对于命运的那种倔强不屈。 我读高中时,遇到一个语文老师,那时只听说她的心脏不好,上课的时候,我们纪律不好,她就会生气离开。我们笑说老师有一颗“玻璃心”。有的时候上课总会与我们讲一些无关个人痛痒的事,我竟也懒得听下去。虽然一直语文成绩也不错,但我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清楚地记得也被老师粉笔头扔到过。也许还包含着少年时代的某种任性。 后来到了20岁,我自己的母亲身体也渐渐地不那么好了。她也经常说着,自己的心脏不好,再经不起大悲大喜,大风大浪。恍然间想起了我的那位老师,有些想念。偶尔去那位老师的空间逛一逛,看到她每天发的状态,有的开心,有的劳累,有的烦躁,但更多的是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给自己的鼓励。大学时代的时候我不懂这种状态形式的发泄,也不明白她所遇到的病痛、劳累、生活压力…… 一转眼大学毕业,我用一年的时间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工作,遇见了不同的人,换了不同的环境,也开始又结束了一段不好不坏却分外伤心的感情,看到了这世间最无私的亲情,也目睹了最没有良心的为子女者,然后就明白了人活在这世上,着实不易,总该有个方式心疼自己。 大概每个人的方式有所不同。我的老师用文人的方式,鼓励自己,面对人生,又战胜人生。回想她讲的那些我曾以为琐碎的小事,无不是她从生活中悟出的真谛,分享给学生。可是那时我们没有经历过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的冷暖,认知水平达不到那个层次,所以终归是不懂。 并非只有文人才能遇到痛苦。袁牧在《马嵬》中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人活在世,无论身份高低,贫贱富贵,谁不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悲痛继而脱胎换骨,有了新生?佛曰:“众生皆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但又有几人能把这苦反复咀嚼,近乎痴狂,又以文字疗伤,最终找到出口呢?大概只有文人。很多人说,文人活得看起来总是比常人痛苦许多。我想,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对生活观察得更为细微,于是他们更会被细节打动,也更会为细节所伤。但更重要的是,凡事,他们想得更加深刻,更加长远。 面对现实与梦想之间的鸿沟,多数人选择像摘下面具一样摘下心中的梦想,而后露出千篇一律的世故的样子。可又那么一小个群体,他们怀抱着一个梦想,那个梦想或许只是一份坚守、一个喜好、甚至是任性,他们把这些放在一颗玻璃心里,透明却易碎,柔软而又坚强。文字给予它养分,就算有时受伤,也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自我救赎吧。在世代的轮回里,文人用它们最单纯的心思写下文字,滋养着读者,他们在这文字中也汲取着养分和柔情,滋养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