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皮袄》作者:张·阿拉腾

散文《大皮袄》作者:张·阿拉腾

2017-02-11    05'54''

主播: 斯琴塔娜读诗

615 1

介绍:
散文《大皮袄》 作者:张·阿拉腾 诵读:斯琴塔娜 音乐:琴箫《月色思念》 口外是高寒地区,每到冬天,常有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干活(尤其是放牧)、行路,没有一件好“身命”(过冬衣物的俗称),是过不了冬的,而抵御寒冷的最好宝物就是当地特有的大皮袄。 口外过去是半农半牧区和草原,养羊是传统产业,除了最负盛名的羊肉之外,羊皮制成的皮袄就是一宝了。 为了抵御寒冷,做皮袄一般选用冬天卧羊时的老羊皮,这时候的羊毛较长,羊绒紧密,而皮板坚厚,做出的皮袄既保暖又结实,别看是白茬的,可却是一般老百姓的最爱,干活时既耐磨又不怕脏,穿着随便。“三宝”之一的“大皮袄”就是指这一种。 过去的穷人家一件皮袄穿几年,更成了传家宝,皮板子由白变黑,油光睈亮,磨得没有了毛,也要在搭黑早晚披上它,抵御寒气,口外有句俗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容当地的气候变化无常,那皮袄就是指这一种,不是“大皮袄”。 一些有钱人家,好看讲究,就在皮袄外加了面子(俗称吊面),甚或做成缎面皮袍(叫做‘dianlian’),羊皮也选用七月的羊皮,皮板薄,绒毛短,为的是轻俏。还有用羊羔皮的。这些皮袄好看了,但也不是所说的“三宝”之一了。 关于皮袄,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 一个穷小子欠下了老财的阎王债,被关在一间破碾房內,数九寒天,尤其是五更天,冷极了,这个穷小子没了别的办法,就推开了碾子,用了劲,身子就发热了。天明时,累得满头大汗,坐在碾盘上休息。这时候,老财来了,看到穷小子没冻坏,还“热”的冒汗,很奇怪。这个穷小子有心机,前头还故意不说,被逼无奈才说:“我穿的这件皮袄别看它旧,那是宝物,叫做‘火龙丹’,穿上它,天越冷它越发热,这不,大冬天都热的冒汗。”这贪心的老财就要穷小子拿皮袄顶债,最后经过讨价还价,借债一笔勾销,另外搭上老财穿的狐皮大氅,双方满意,握手言和。过了几天,这老财参加一个婚宴,就穿上这烂皮袄赴宴,一路上天寒地冻,那“火龙丹”根本不发热,把个老财迷险些冻死,鼻涕含水地穿着一件烂皮袄,出尽了洋相,当众人知道了“火龙丹”的来历、故事,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解放以后,气候也变暖和了,时过境迁,穿皮袄的人也少了。 一九六二年,由于特定的原因,上海的一家皮件厂迁到集宁,依托地域特产的优势,生产了名牌产品“熊猫”皮衣,是对口外三宝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集宁的皮件产品如雨后春笋,大街小巷都是生产皮衣、手套的,但良莠不齐。随着与时俱进的优胜劣汰,现在的皮草生产、销售,成了大气候。那皮衣是货真价实、物美价廉,外地人都爱到集宁区买皮衣,乌兰察布成了“草原皮都”,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这样的广告。 “ 三宝”之一的“大皮袄”得到了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