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被无题诗耽误的全能写手

李商隐:被无题诗耽误的全能写手

2022-06-24    10'09''

主播: 每天读诗词

793 6

介绍:
李商隐:被无题诗耽误的全能写手 说起李商隐,大概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无题诗,紧接着是他被牛李党争影响的坎坷政治仕途,然后才是他的咏史诗、咏物诗,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写骈体文的高手。 为什么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想到他的无题诗,却不容易想起他的其他作品呢?“朦胧诗人”的称呼缘何而来?这就要从他的悲剧人生说起了。根据考证,无论是恩师令狐楚还是岳丈王茂元都与牛党李党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不是因为陷入党争才仕途无望的。但是不管是当时的人们还是当今的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背叛恩师,忘恩负义。普遍认为他仕途不顺是他善于投机取巧的苦果而已。 时至今日即使有很多人在为他喊冤,为他洗刷,但是当时的人却已作古,一方面他的污名历经千年已经很难再洗去,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因为牛李党争,李商隐的政治生涯还是如此坎坷,不是更说明他与官场无缘吗? 但是自小浸润的儒家入世思想已经植入他心底,即使不甘,也只能写写诗文发发牢骚,考试还得继续,前路还未断绝,心还不死,他不会轻言放弃。吟咏着“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他其实还是满腹热枕,“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这腐鼠的滋味还是想尝一尝的。而这一点点微末的期待,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意外与失望中不断地被消耗,直至彻底沉寂。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李商隐的前大半生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在仕途展现些许星光的时候,总是有一片漆黑的云把它遮住;每一次心头有火光亮起的时候,总是有一阵无情的风把它吹灭。但是他依然无惧无悔,勇往直前,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在令狐父子的影响施压下,漫长而艰辛的应举之路终于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结束,他的仕途迎来第一缕曙光。此时二十四岁的李商隐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只是这曙光还没完全亮起就因为令狐楚的去世、随后机缘巧合入了王茂元的幕僚,娶了王晏媄而被时人误解,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参加的授官考试复审被除名。这对当时的他打击极大,如当头棒喝,整个人都懵了。之后他再次通过授官考试,终于真正上任,进入官场。在京的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是他官宦生涯的起点也是最高点。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他便从校书郎调为弘农县尉,开始慢慢远离政治中心,不断地走下坡路。赴任途中,他的心情有如杨仆,不禁感叹自己“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再一次感受到了官场无常,人事浮沉,“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唯有芦叶清音与荒城砧声相伴。如有预感一样,在外的县尉生涯也处处受制,甚至一度到了请长假准备辞职的地步,最终他也没有长居弘农。再次请辞获准后,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母亲亡故,为母守孝的三年直接让他错失唯一一次跻身权力阶层的最佳时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李商隐的政治机遇也如时光一去不复返,再回首不过一地伤感,令人唏嘘。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李商隐已经三十三岁。对于别人来说,三十三岁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对于生命总长只有四十五岁,尤其是政治生涯从未顺遂的李商隐来说,他的人生其实已经开始走向末路,心态也开始颓废,不复当年的书生意气,但是心底的那份治世理想让他还抱有最后一丝期待。 这一年九月,他遇到了另一个政治上的知己卢弘正。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有能力有实权,而且非常赏识李商隐,让李商隐再次看到了希望。但是仿佛有魔咒一般,治军严谨,敢于革新的武宁军镇帅因年老终死任上,李商隐还没来得及大展身手,一切又戛然而止。此后他就进入了人生的最后几年,许是失望太多次了,他不再汲汲营营,心怀期待。虽然经常郁郁寡欢,但心境终于慢慢趋于平静,甚至开始接触佛教,发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淡泊之怀,直至最后罢职回归故里。 有时候在想,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到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六七年间,是不是因为公务员的待遇不错他才坚持下去的,毕竟他一个文人肩不能抗,手不能挑,武不成,也不可能经商,在古时候可选的职业生涯几乎只有入仕为官这一条出路 。人生暮年,不断被蹉跎的政治理想也几乎不能支撑,至此,李商隐才大概明了,自己或许真的不再有机会在仕途大放异彩了。 在官场底层起起伏伏的经历让李商隐的诗篇内容也从一开始的歌唱爱情慢慢转变为针砭时事,立足当下。他的爱情诗融合了李贺的奇崛幽丽,同时带有南朝柔美纤细的特点。而爱情诗中最有名的无题诗看似写爱情,实际是在朦胧而隐秘地展现自己的忧伤与愤懑,与他的人生经历不谋而合。李商隐的无题诗介于爱情诗与咏史咏物诗之间,也是李商隐诗风转变的体现。 再看他的政治诗: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是一首典型的政治讽刺诗,通过咏史针砭时弊,以达讽喻之意。李商隐的近体诗被认为继承了杜甫的诗风,深沉蕴藉,锤炼严谨。“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一句被认为极似少陵。如同杜甫在《进雕赋表》中以“沉郁顿挫”评价自己诗文风格一样,他们的文字皆是心血所化。 但是与无题诗相比,同样是心血凝成的文字,李商隐的其他诗文并不如无题诗出名,甚至经常被无意中忽略。就像李商隐被世人误会的一生一样,他的无题诗光芒远远盖过了其他诗歌类型,如咏物诗、咏史诗。同样的,他的诗歌出名度也远远盖过了其他文学作品,如骈体文。 李商隐的骈体文师从令狐楚,其文学成就很高,而且于他的官场生涯很有利。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身才华并无归处。范文澜先生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樊南文集》可盖过唐代所有骈体文。因为他政治生涯的不得意,他的骈体文也只被一小部分人所识,也并没有流传下来,大放异彩。 在世人看来,李商隐是一个写爱情诗的高手,一个汲汲于世却不被重用的政客,却忘了他同样有一颗兼济天下的赤子之心,只是机会并不垂青于他,晚唐腐败的政治现状注定他只能通过越来越不可言说的无题诗来感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李商隐:被无题诗耽误的全能写手 说起李商隐,大概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无题诗,紧接着是他被牛李党争影响的坎坷政治仕途,然后才是他的咏史诗、咏物诗,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写骈体文的高手。 为什么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想到他的无题诗,却不容易想起他的其他作品呢?“朦胧诗人”的称呼缘何而来?这就要从他的悲剧人生说起了。根据考证,无论是恩师令狐楚还是岳丈王茂元都与牛党李党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不是因为陷入党争才仕途无望的。但是不管是当时的人们还是当今的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背叛恩师,忘恩负义。普遍认为他仕途不顺是他善于投机取巧的苦果而已。 时至今日即使有很多人在为他喊冤,为他洗刷,但是当时的人却已作古,一方面他的污名历经千年已经很难再洗去,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因为牛李党争,李商隐的政治生涯还是如此坎坷,不是更说明他与官场无缘吗? 但是自小浸润的儒家入世思想已经植入他心底,即使不甘,也只能写写诗文发发牢骚,考试还得继续,前路还未断绝,心还不死,他不会轻言放弃。吟咏着“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他其实还是满腹热枕,“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这腐鼠的滋味还是想尝一尝的。而这一点点微末的期待,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意外与失望中不断地被消耗,直至彻底沉寂。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李商隐的前大半生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在仕途展现些许星光的时候,总是有一片漆黑的云把它遮住;每一次心头有火光亮起的时候,总是有一阵无情的风把它吹灭。但是他依然无惧无悔,勇往直前,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在令狐父子的影响施压下,漫长而艰辛的应举之路终于在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结束,他的仕途迎来第一缕曙光。此时二十四岁的李商隐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只是这曙光还没完全亮起就因为令狐楚的去世、随后机缘巧合入了王茂元的幕僚,娶了王晏媄而被时人误解,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参加的授官考试复审被除名。这对当时的他打击极大,如当头棒喝,整个人都懵了。之后他再次通过授官考试,终于真正上任,进入官场。在京的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是他官宦生涯的起点也是最高点。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他便从校书郎调为弘农县尉,开始慢慢远离政治中心,不断地走下坡路。赴任途中,他的心情有如杨仆,不禁感叹自己“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再一次感受到了官场无常,人事浮沉,“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唯有芦叶清音与荒城砧声相伴。如有预感一样,在外的县尉生涯也处处受制,甚至一度到了请长假准备辞职的地步,最终他也没有长居弘农。再次请辞获准后,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母亲亡故,为母守孝的三年直接让他错失唯一一次跻身权力阶层的最佳时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李商隐的政治机遇也如时光一去不复返,再回首不过一地伤感,令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