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诗话】济南:紫荷香里听泉声

【古城诗话】济南:紫荷香里听泉声

2020-07-21    12'39''

主播: 每天读诗词

1857 0

介绍:
湖畔垂柳醉游人,泉城名水七二尊。说起济南的韵味那可是如这座城市的泉水,流淌了千百年的时光,滋润了无数文人骚客。泉是她的别名,一个“泉”字表明了她的与众不同。历代的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洋洋洒洒的诗文,如泉水流淌了上千年。但是,每个人心中的潺潺流水都有不同的音律,捧一口泉水喝下,便是一个清凉的唐宋盛世。 济南历史悠久,舜(约公元前22世纪)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济南,这个名字,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汉代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 济南自是一座与诗人、与诗歌格外有缘的城市,古往今来,无数的英俊才子来过济南,写过济南,咏唱过这里的泉、湖、山、河、城,他们珠玑般的诗句一次一次留在这个城市的史册里。 舜既耕与历山,曾在此写过一首《思亲操》 陟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 瞻彼鸠兮徘徊。 河水洋洋兮清泠,深谷鸟鸣兮莺莺, 设罥张罝兮思我父母力耕。 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当安归。 舜离家到历山耕种,有家难回,思念父母故作此。 登华不注山 (唐)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不知是赤松。 借余一白鹿,自挟双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华不注山又名华山,金舆山。地处济南市东北角,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古时称“华不(fū夫)注”,为济南市历史名山。李白游历至此,而作此诗。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唐)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天宝四年(745年),杜甫到临邑看望其弟杜颖,途经济南,适逢北海郡太守李邕在济南,相与游宴于历下亭。李北海,即李邕。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时为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比杜甫年龄大三十四岁。其时,杜甫能陪李邕宴游历下亭,真是快意当前,不能无诗,此诗便是他即席所赋。 西湖纳凉 (宋)曾巩 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 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 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这首诗,是曾巩任齐州(济南)知州时所作,鸟啼千步绿荫城,紫荷香里听泉声。正式说的大明湖。现在济南的大明湖也不输当时风致吧,依旧绿荷吐香,弯桥垂柳掩行舟。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 (宋)苏轼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 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 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 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 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熙宁10年,即1077年,宋神宗期间,正月,苏东坡离开任职2年的密州,也就是现在的诸城,前往调任山西的途中,要路过济南。弟弟苏辙因公去了开封,他的三个儿子苏迟、苏适、苏元到东城门外的迎接伯父。十年过后苏轼仍不忘当时场景,作下词诗。 那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当时在密州怀念在济南的弟弟苏辙所作。 画堂春•寄子由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济南杂诗十首(选三) (宋)元好问 华山真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 六月行人汗如雨,西城桥下见游鱼。 荷叶荷花烂漫秋,鹭鸶飞近钓鱼舟。 北城佳处经行遍,留著南山更一游。 看山看水自由身,著处题诗发兴新。 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一生与齐鲁大地有着难解之缘。早在其年幼之时,元好问就到过掖县(今我省莱州市),而自42岁那年因被拘羁管在聊城起,元好问在其后半生25年的时间里更是多次到山东漫游寓居。在此期间,他创作的诗词、文赋、碑志多达数百,其中咏及述及齐鲁风物者亦多达百余篇(首)。此外,其《中州集》及《壬辰杂编》也基本上是在山东编撰而成的。 北国冰城神奇却过于寒冷,六朝古都娇媚而又太潮湿,西北高原庄重但缺乏灵秀,东海之滨开放可少了古色古香……而济南的风情却让人陶醉:游历明湖可观赏“汇波夕照”,登临佛山能俯瞰“齐烟九点”,拜访趵突当倾听“涌泉喷鸣”……她南依泰岱,北傍黄河,她“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她“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她既有北方平原的质朴,又具南国水乡的幽情,没有塞北的凛冽,却透江南的温柔,是伟丈夫,更是妙女子。 济南潇洒似江南,一直觉得济南不在江南,却胜似江南。她地灵人杰,这里有舜耕历山、禹锁蛟龙、扁鹊行医、杜康酿酒、秦琼建府的美丽传说;养育了豪放派辛稼轩、婉约派李易安这样的伟大词人;留下了风流皇帝乾隆的足迹;有老舍、臧克家、武中奇、欧阳中石为她泼墨挥毫;更有李白、杜甫、曾巩、苏轼、苏辙、郦道元、张养浩、蒲松龄、康有为、郭沫若、给她增光添彩……